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诺丁汉大学接受培训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诺丁汉大学接受培训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迄今为止,让我觉得最有收获的还是2006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接受的为期三个月的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学。

寻找话题兴奋点

培训的第一课是口语交际。导师Chris将我们分为4个组,各组成员分别领到红、黄、蓝、绿4种不同颜色的答题纸和问卷。我们需要在答题纸上填写和自己有关的数字、人名、地名等,填完答案以后,再拿着答题纸去寻找和自己答题纸颜色不同的一个伙伴交流,目的是互相弄明白对方答题纸上答案的确切含义。例如,我指着旁边一位老师写下的数字“10”,问她:“Have you been a teacher for ten years?”“No,my daughter is ten years old.”“Oh,you look so young.”“Thank you.”而对方也会指着Guilin 问我:“Is this the place you really want to visit?”“No,it’s the place I live.”“Oh,you are lucky to live in such a beautiful city.”

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一下子就熟识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地投入到这个英语交际活动中,没有听到谁说一句汉语。活动结束时,导师 Chris 让我们想想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兴奋地用“外语”交流,这把我们都问得愣住了。“这是因为:首先,面对不熟悉的人,我们往往都怀有好奇心,这个活动满足了大家对同伴的好奇心;其次,写在纸上的答案都与你们自身相关,而每个人在交流中都喜欢谈论自己,这答案便是谈话的兴奋点;最后,在设计活动时,我们考虑到了大家的英语水平,保证了交流活动能顺利进行。记住,只有提问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才会畅所欲言。” Chris 总结道。原来,这才是这个活动获得成功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而活动的设计者无疑深谙人的心理。

我马上把这番道理应用到自己的活动设计中。我们每天下午的活动是轮流主持一个 talk,轮到我主持时,我们谈论的是 marriage(婚姻)。为了不至于漫无目标地 free talk(自由交谈),我事先准备了不少问题,例如“What is your ideal spouse lik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irst love.”大家抓阄回答问题。这次活动氛围热烈,用导师 Chris 的评价来说就是“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say.”(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回国以后,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设计什么话题活动,我都会首先找出这个话题的兴奋点,因为只有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说他们想说的,才会有真正的“生成”和“高潮”。

将语法理论还原于生活

Chris 非常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形象地表达出来。他告诉我们:在对话交流中,语言本身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的任务是靠体势、语气、表情来完成的。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和一位老师临时表演了下面一段情景:两人先是讨价还价,渐渐地一人占了上风,另一个人先是妥协,而后稍微挽回了一些优势,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最妙的是他们在表演中没有使用任何句子,只是用到了一些数词one,two,three,four……但是带着各种不同的语气、音高和音调。这使我们都能明白他们在交易、妥协、成交……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终生难忘,并让我体会到理论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是源于生活的语言规律。同样,一个高明的老师也一定能将理论还原于生活。

这给我的语法教学带来了不少启发。以教授“Does +第三人称单数+ like doing sth?”这个句型为例,大部分老师一般这样教:首先解释什么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I,we 是第一人称,you 是第二人称,其余的叫做第三人称);其次解释什么是单数、复数;然后解释什么是第三人称单数;最后说明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在疑问句中要使用助动词 does。试想,难道英国人在每次使用这个句子时都要先想一想主语是否是第三人称单数吗?我一改常规教学思路,邀请了一位学生都有兴趣了解的人,组织了一次交流活动。学生都想了解的人是谁呢?班主任魏老师。魏老师平时威严有余,和学生不很亲近,学生对她的个人“隐私”充满了好奇。这个活动的名称就叫“谁是最了解魏老师的人”。

全班起立,我问10个问题,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Does Ms Wei like eating in KFC?

Does Ms Wei like wearing dresses?

Does she like shopping?

Does she like dancing?

Does she like singing?

Does she like playing cards?...

学生每答完一个问题,我就用“Do you like...?”询问一次班主任。答错的学生坐下。10个问题问完,最后站着的就是 winner (赢家)了。

这次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这是因为:首先,学生第一次和班主任一起学习英语,感到既新奇又有趣。其次,学生对班主任的私生活很好奇。当我问:“Does she like shopping?”我听到学生窃窃私语:“女人都喜欢购物,魏老师肯定也喜欢。”可是魏老师却出人意料地回答:“No,I don’t.”一大批学生怏怏坐下。当我问道:“Does she like wearing dresses?”学生悄悄讨论:“平时好像没看见魏老师穿裙子呢,魏老师肯定不喜欢穿裙子。”没想到魏老师答道:“Yes,I do. But look!my legs are fat,so...”学生哄堂大笑,觉得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最后站着的学生喜不自胜,觉得特有成就感。这个活动非常自然地解决了平时语法讲解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在疑问句中,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助动词用 does。学生在聆听老师的问话时发现了规律:凡是问对方情况的就说“Do you...?”而谈论另外一个人时 do 就变成了 does,所以在实际对话中就不会混淆了。

我相信,看似枯燥的语法理论一定有其生活来源,如果我们善于将它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语言,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大大提高。

提高听力训练效果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会损失或者出现变异,造成“道听途说”。那么,“道听途说”过来的信息到底丢失或者改变了多少呢?在诺丁汉大学,导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叫作“交换故事”的活动来仔细体会。

导师将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分为4人一组,分别编号为A、B、C、D。A编号老师阅读A故事 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B编号老师阅读B故事 Getting the wind up,C编号老师阅读C故事 Head case,D编号老师阅读D故事The worse bank robbers。读完后,大家开始轮流讲故事。

第1轮:A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B编号老师。

C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D编号老师。

第2轮:B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C编号老师。

D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A编号老师。

第3轮:C编号老师把故事A(Girl had bullet in her scalp)告诉D编号老师。

A编号老师把故事C(Head case)告诉B编号老师。

第4轮:B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A编号老师。

D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A编号老师。

第5轮:A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D编号老师。

C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B编号老师。

第6轮:D编号老师把故事B(Get-ting the wind up)告诉C编号老师。

B编号老师把故事D(The worse bank robbers)告诉A编号老师。

经过这6轮,每个人都知道了A、B、C、D 四个故事。然后,A编号老师把故事D写出来,B编号老师把故事C写出来,C编号老师把故事B写出来,D编号老师把故事A写出来。最后和原版故事进行对照。大家惊讶地发现最后写出的故事居然和原先的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而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竟然都大大地走了样,如果是听力水平不如我们的学生来做这个活动,结果又会怎么样?

这个活动对我的听力教学设计启发很大。在听力教学中,学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减少信息从输出到输入过程中的变异,在听力课上,我采取了让学生有准备地听、先抓住句子要点再补充细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我设计了下面几种听力游戏。

第1个听力游戏为“减肥”。“减肥”活动即让学生听老师说句子,然后用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复述重点内容。例如老师说“Clever Edison invented impor-tant things”,要求学生用three words(三个词)来简化句子。答案为“Edison in-vented things”。

第2个听力游戏为“找‘奸细’”。“找‘奸细’”活动即老师给课文中原有的句子添加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个多出的词。我采用了让学生二人抢答的形式。例如,课文原句为“Xiaoyong wants to fly ”,老师说“Xiaoyong wants to fly high”。学生抢答“high”即正确。

第3个听力游戏为“抓‘逃兵’”。老师先改动课文原句中的一个单词,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个“逃跑”的词。这个活动也可以采用两人抢答的形式。例如:课文原句为“One day,the boy was bored”,老师说“One day,the boy was sad”,“逃兵”即为“bored”。

听力一直让学生较为头疼,我们老师可以对看似枯燥的听力训练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

众所周知,在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中,写作相对难教学,因为写作综合考察了学生的语言水准。在这次诺丁汉大学的教学法培训中,我们被要求用最少的词来描述下面一个情景:Tom 是一个小偷,每天看着邻居 Ann 去上班的时候,Tom就想:真傻啊,我每周只要工作一次就行了。一天,Tom 决定去抢劫银行。当他拿着枪对准营业员的时候,他惊讶地脱口而出:“Ann,是你啊!我居然不知道你在银行工作。”Ann也吃惊地说:“我也不知道你是个贼。”就在 Tom 走神的瞬间,Ann 按住了报警器。

我们小组绞尽脑汁也没能在30个词之内把这个故事的意思表达完整。最后Chris宣布了答案:Tom does not know his neighbour Ann is a bank clerk until he tries to rob the bank one day.啊,原来如此!not until 句型让表述变得如此简洁。自己教了无数次的not until,却怎么想不起来去运用呢?这说明从知道一个句型的含义和用法到能够熟练运用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中文的表达方式中没有not until,所以我们想不到这个句型。

这次培训告诉我,学英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英语思维,只有多读、多想、多写,直至能用英语脱口而出,这才算是学会了。我因此理解了为什么学生一着急就用“How are you?”来回应老师的问候“How are you?”,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习惯。从此我不再一味地追求加深教学难度和增加词汇量,而让学生通过读简易读物,编简单对话和故事,熟练运用基本句型和基本词汇表达无限丰富的含义,做到“会、熟、化”。

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师培训中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富于实效的教学活动还有很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实践,并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