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式微式微,胡不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词语教学存在三个问题:词语理解浮光掠影、词语积累重数轻质、词语运用训练不实。解决策略是力求让词语教学达到“三生”之境:生存、生根、生长,即理解立体化、积累语境化、运用生活化。
关键词:词语教学;问题;策略
新课改以来,词语教学的状况得到改善,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的特点,重视词语的积累、理解、运用。但是,受当前阅读教流(各种层级的公开课为代表的阅读教学)的影响,词语教学这种朴实无华、波澜不惊的教学已经渐渐不再吸引人的眼球,老师们总是设法压缩词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这些留给色彩斑斓、风生水起的“多元解读”“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这样拼凑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词语积累数量减少,词语掌握的质量下降。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渐渐显现。笔者草拟此文,意在思考当前词语教学的问题及改善之道并求教于方家。
就像某位学者批评大陆语文教学“千课一面”那样,我们的词语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有词语教学“千词一面”,读准音节、记清写法、大体理解成为当前词语教学反复吟唱的“三部曲”。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教学活动中早就鲜见斯霞老师教“祖国”一词、李吉林老师教“横掠”一词那样的有个性、有创新、有深度的“词语教学”了。
(一)词语理解浮光掠影
不少老师把词语理解这个重要的工作用学生自学这样的环节取代,依靠学生查一查词典、工具书,抄写下来意思作书面解释就算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除了用于帮助识字的《新华字典》之外,鲜有词典,更不要谈词典的正常使用了。支撑学生词语理解和运用的最常用的“工具书”是“课课通”这类“学辅书”,它把新课文中的生词都进行了准确的解释,学生翻开就能够应付关于新学词语意思的提问。但是,这种资料代替不了任何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词典,因为它没有“词集”,只涉及某一课新词的一个“解释”。用它作词语工具书只能舍本求末:学生漏掉了词语辨析、选择的思维过程,对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而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内涵,只查词典是不够的,词语的语境意义、读者的心理悟解都需要通过词语教学的“精耕细作”达到,否则,就造成学生对词语内涵的领悟趋浅趋表,对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足。
(二)词语积累重数轻质
流行的词语积累主要有两种:扩词、摘抄。“扩词”是生字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凭借生字组不同的词语,这样,既让生字得到词语的支撑,又能够积累词语;“摘抄”是课外阅读中采用的方法,要求学生摘抄阅读材料中的“好词”,这样,既证明学生阅读了课外书又积累了词语。然而,两种看似能够一举两得的方法并没有解决词语积累的问题,因为扩词可以到词典中直接抄下来应付,而不需理解意思,更不能够提出更多的运用方面的要求,致使扩词只有数量的堆砌(事实上,由生字为中心的数个没有联系的词语能够在扩词后留存在学生头脑中多久值得思考);摘抄“好词”,只是摘抄,至于为什么认定某词为“好词”没有标准可言――其实,词语是无所谓“好坏”的,只有运用得恰当与否,将词语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言其优劣只是一种可笑之举,因为从学生摘抄的“好词”中我们会发现“一次”“晴空万里”“大雨”之类。而不少老师喜欢让学生牢记“四字词语”,这种做法看似把握了汉语言词语的规律,其实忽视了那些新鲜的、有活力的词语形式。
(三)词语运用训练不实
下面是《天鹅的故事》中有关词语运用的几个教学设计。
A:(课始,猜谜底为天鹅的谜语后)能够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你心中的天鹅吗?B:读出天鹅3次啼叫的语句,用词语概括每次啼叫时的心理。C:用横线画出打动你心灵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它们有怎样的精神,并用词语概括出来。D:学完故事,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群_________的天鹅。
围绕词语运用来开展教学,词语成为教学的抓手和归宿,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真正和文本有机联系的词语运用只有B这一项,而其他几项都是一种贴标签式的词语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情况不少见。而对每篇课文中的词语(尤其是课后习题中列出的新词)本应当进行不同形式和方式的实践运用,但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往往只是“看拼音写词语”“修改病词错句”“造句”之类,因为最终的考试试卷有这类“标签”。
二、“归去来兮”:改善词语教学的策略
维果斯基指出:“词语教学,不是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教学的宽度、从语言训练的高度、从语文素养形成的厚度来思考改善当前词语教学的对策。笔者以为,首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词语教学,还词语教学以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就是在教学中力求让词语教学达到“三生”之境:生存、生根、生长。
(一)生存:词语理解立体化
一张纸,剪个人,必然无法立起来。同理,如果对于词语的理解只有一个意思或者维度,就是真能够留存下来,必然不能长久。要使得词语长久地散发韵味,词语理解就必须立体化。如对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中的“韧性”一词的理解,一般的就只要学生领悟到这里不是写夹竹桃具备“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而是指它具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但是,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立体化的理解:同学们对于“韧性”书面意思已经理解了,但是,老师觉得还不够,因为,每个词语就像一个建筑物,有不同的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要真正理解“韧性”一词,需要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从中你会发现“韧性”的方方面面。经过品读、研讨,学生的认识渐渐全面而深刻。
生1:我觉得“韧性”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就像文中这样写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
生2:这种“奉陪”不是只陪着一种,而是奉陪这从春天到秋天的种种花,一朵花打败了许多花。
生3:“韧性”还需要“默默地坚持”,文中说“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这个“悄悄”,就是私底下用劲地吸收阳光、水分、养料,使劲地生长、开花。
生4:我赞成“坚持”的说法,但是,我觉得如果长时间只开一朵花一种花也不能够叫“韧性”,夹竹桃就不是这样的,请看这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它做着同一件事情,但是不断变化和创新,这就充满着新鲜和乐趣,看花人就不断地喜欢。我觉得我们的一生有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做出成果,并且这种成果要丰富多彩。
生5:我读出了“韧性”还要不怕环境改变,要不怕条件艰苦,努力坚持。请看这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夹竹桃的“韧性”:它长久坚持不松懈,它适应环境不挑剔,它严于律己不虚妄,它尽心开花不炫耀。难怪作者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样,学生对“韧性”一词的理解就变得丰富起来,具体起来,这个词语就站立起来,就会活生生地存在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中。
(二)生根:词语记忆语境化
毋庸讳言,积累词语就必须记忆词语。如果“就词记词”就必然造成“死记硬背”。现在采用的看拼音写词语或者听写词语的方法促进记忆就属于这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呆板的知识越是应用得多越是容易出错。词语作为语言符号,它的意义不在符号本身,而是在符号的组织系统中。也就是说,词语的记忆必须突破“就词记词”,要记忆词语存在的“语段”。这个教学策略可分四个步骤:第一步,先“安家”。请同学们朗读这些生字,请到文中找到这些生字所在的句子,好好读读;第二步,找“伙伴”。看看这些生字已经有了个怎样的伙伴,用横线把这些伙伴画下来,并观察这个生字和伙伴的关系;第三步,说“印象”。听老师或同学朗读这些句子,看看句子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如果缺少这些“伙伴”,这种场景有什么变化;第四步,记“词组”。要求学生记忆由这个词构成的词组(这里的词组是一种统称,有时候也指有关系的“词群”或老师有意识把句子浓缩成一种新的貌状,不过无论怎样,这个词语一定要存在其中)。
以苏教版六(上)《草原》的“襟飘带舞”一词的教学为例来说说这个策略。第一步,把生字“襟”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朗读,虽然朗读的是句子,但是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关注焦点放在这个字存在的“土壤”上: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第二步的目的是聚焦词语构成,学生可以满意地做到“襟飘带舞”。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者主动用符号标记的“对象”容易被较长时间记忆。通过观察,学生知道这个词中,“襟”和“带”都是衣服的某部分,长长的衣“襟”飘起来,腰带之类的“带子”舞起来,他们是并列的关系;第三步,通过闭目听读想象,学生们“看到”了这些:因为风大、速度快造成了“襟飘带舞”,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起来就像“一条彩虹”,马鞭声、马蹄声、吆喝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加上“襟飘带舞”,多么动人啊!人们特意穿上颜色鲜艳的衣服来迎接客人,说明他们充满相逢的期望,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相聚添喜庆。学生还体会到:如果将这个词拿掉,变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就少了动感和色彩美,喜庆气氛骤减;第四步,书写记忆词组:“各色衣裳襟飘带舞”。(日常检查词语掌握,也就默写这个词组)把这句话浓缩为这个词语既保留了它作为场景核心词的地位,又用“衣裳”提醒“襟飘带舞”的正确写法和本体,同时又能够让词语色彩、动态俱备。看起来学生书写记忆的是原来生字“襟”的8倍任务量,但是,这样比较固定的词组随时可以拿来运用,而无须担心发生胡乱搭配或“望文生义”现象发生。
这样做,就让生字、生词有了根,可以避免以扩词、摘抄为积累方法的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对于词语积累和掌握有很大好处。
(三)生长:词语运用生活化
学过的词语一定要运用才能够促进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当一篇课文学习结束,笔者总是设法安排学生完成名为“新词新篇”的笔头作业:用所学过的新词语描述一个场景、介绍一个人物、叙述一段事情。总体要求:用足新词,创作的必须是新篇(和课文内容不一样),至于写什么、怎样写都没有限制。《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新词新篇”要求是:用课文后面的生词“养料、自豪、足够、担心、疼爱、镜子、松散、多亏”写一个童话故事。《田园诗情》的“新词新篇”是:你曾经游览过什么地方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用上所学的词语写一写。
有时候,还可以开展“词语”表演的活动。在教学《荷花》时,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型表示荷叶不同的状态:挨挨挤挤、花骨朵、饱胀、才开的、盛开的、静立的、摇动的……有时候可以组织词语表演比赛,用于纠正用错的词语。课前要学生整理最近学过的或别人用错的词语,先在家里练习表演,可以一人表演,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用上一些道具,活动时组织评判组对表演进行评判。
笔者还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个词语安排专题性的“生活场景”观察和“片段呈现”,就是要求围绕指定的词语观察场景,然后写出来。不过,呈现的片段之中不出现这个词语,但是片段就是对这个词语意思的“呈现”。在学完《珍珠鸟》后,笔者要求学生观察3种对象的“神气十足”的场景:争到骨头的小狗、得到奖励的运动员、戴了新首饰的女士。通过观察,孩子们看到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的“神气十足”,关注到“神气十足”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而片段呈现的内容更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以及环境、旁观者情状等方面来刻画“神气十足”,细致入微,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理解立体化,使词语风韵卓然地站立在学生的心目中;积累语境化,使词语舒展地生长出发达的根系来;运用生活化,使词语活生生地游曳在真实的风景里。这样学到的词语一定生态地驻留学生心田,获得主体和文化的共同滋养,必然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造就一方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