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机=钱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机=钱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手机―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已经不再是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那么简单了。他所拥有的“个人魅力”似乎正越来越广地扩射开来。其中,“手机钱包”就是将手机与信用卡两大高科技产品融合起来,演变成一种最新的支付工具,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时尚的支付手段。

何为手机钱包?

手机钱包是指运营商开发的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小额电子钱包业务。目前,中国移动已有此项业务,用户只要办理该业务后,即可利用手机在中国移动合作的商户进行POS机刷卡消费。

用户开通手机钱包业务后,需要更换一张手机钱包卡(支持RFID功能的专用SIM卡,该卡比原SIM卡增加终端刷卡机能),就可以使用手机在商家(如便利店、商场、超市、公交)进行现场刷卡消费,轻松支付,随机消费。其主要功能有:移动话费自缴、充值、话费代充、话费代缴、手机彩票、手机捐款、话费余额查询、银行卡余额查询等。

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于2004年就已经推出第一款手机钱包,这种内置FeliCa(索尼公司推出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芯片的FeliCa手机通过非接触式IC卡技术,把手机变成一个移动的电子钱包。用户可以通过FeliCa手机作小额支付,甚至一些百货公司的会员资料、身份证资料、通行证资料等等都可以存储在 FeliCa手机里面。同时,FeliCa手机充值的金额还能用作手机的话费。据国外媒体报道称,维萨和诺基亚等一些巨头仍然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但日本已经有逾5000万手机用户用上了“手机钱包”。

手机钱包的发展

手机支付无疑是未来移动电话发展的潮流之一,尤其近距离通信(NFC)作为支持该功能的主要技术之一已经开始被更多的手机厂商所关注。有市场分析机构预计,2013年“手机钱包”拥有量将从目前的5000万部增长至7亿部,为手机支付产业和软硬件厂商提供重要的增长机遇。

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和其它地区的试验表明,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使手机取代信用卡和现金,还能作为电子车票和电影票的终端设备,甚至成为办公室和家庭的电子钥匙。尽管手机支付服务在日本获得了成功,但在使用这类手机的用户中,只有1/3的人真正利用手机支付购物账单。这一技术也面临一些障碍,例如打破消费者对手机取代信用卡的心理障碍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在我国发展尚存的障碍

“手机钱包”业务的美好前景不容置疑,然而在国内却难见起色,普及率远远低于预期。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从技术而言,国内的移动小额支付手段完全与发达国家同步,但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国人对现金交易的依赖是推广“手机钱包”业务的最大障碍。在美国使用电子货币交易已占到整个消费市场的30%,韩国这个数字是25%左右,日本是10%,而中国仅有5%的消费是通过电子货币方式完成。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固有认识和习惯一开始就给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带来了一种天然局限性。在国内,大部分的交易依然是现金,银行卡虽然推广了十几年,但依然只在高档场所才会使用。各大银行发行的4亿张银行卡中有一半以上属于长期不用的“死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发展“手机钱包”业务确实难上加难。

原因之二:用户挥之不去的安全疑虑难以消除

按照“手机钱包”的一般业务流程,用户需向商家提供手机号及个人账户密码,移动公司会发送短消息进行确认,经确认无误后,购物款项便从个人账户中扣除。由于账户密码的确认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的,人们普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安全担忧。另外,目前手机盗抢情况严重,一旦丢失手机,与手机号码绑定的银行账户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虽然运营商一再表示,万一用户丢了手机可以立刻通知银行取消此项业务,捡到手机的人也会因为不知道密码而无法消费,但是用户的担心依然难以解除。更何况,由于用户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其加密手段相对简单,一旦被破解,用户的损失将很难挽回。

原因之三:商家用户过少、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加盟的商家和用户过少和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该业务发展的第三个弊端。在“手机钱包”业务的推广过程中,搭建平台的运营商和银行都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但平台的使用者:商家和用户,却大多处于观望态度。国内2亿手机用户中,尝试使用“手机钱包”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在没有商家和用户捧场的情况下,运营商将平台建设得美轮美奂也是枉然。关键要让商家得到好处,让用户尝到方便,让整个产业链完善起来,这样才能让“手机钱包”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