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漕涧阿吕族村寨纪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漕涧阿吕族村寨纪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春时节。与县民族宗教局的几位同志一起。前往漕涧阿昌族聚居的仁山村做客。一踏进村寨,就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一座座清秀的院落,坐落在翠竹之间,高高的棕榈树。在蓝天下伸展着伞状的枝叶。村道平直,村容整洁,每一个路人都友善地跟我们打着招呼。

其实从漕涧街一出来。远远地就可以望见青山绿树或隐或现。一丛丛翠竹和一树树棕榈隐藏着的那一个个山脚下的阿昌族寨子了。从漕涧街到阿昌族聚居的仁山村,只隔着漕涧坝子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现在已经有一条宽阔的公路直达村前。村口的大道上建有一座寨门。上面装饰着弩弓和白象构成的阿昌族图腾。路旁立有一块石碑,刻着“阿昌之源”四个大字。如果说,云龙是“阿昌之源”,也确实是不错的,因为,阿昌族兄弟姐妹们原来就是大量居住在云龙旧州的澜沧江的两岸,澜沧江浩渺的水域,是阿昌族的生命之源。后来,古代处在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的阿昌族人逐步往位于中缅边界陇川、梁河、盈江、瑞丽等地迁徙并定居下来,而另一支阿昌族人则越过三崇山到达漕涧坝子。建立起了自己新的家园。漕涧阿昌族的寨子依山傍水,水蓝山青树茂,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里绽放出一片绮丽的山河。

抬腿迈上阿昌族田园的堤坎。欣喜地发现树丛中的农家。依山傍水原来竟是仙境一般的美丽。山麓下的田野,一片片碧绿的庄稼把大地装扮得分外妖娆,石板或者水泥的小道弯弯曲曲或明或暗地躲闪在那些簇新的农房里,袅袅的炊烟,潺潺的小溪,早牧的牛羊,耕作的村民,一幅幽深的山水农家图画,活生生地浸泡在鸡鸣犬吠和村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村民们腼腆地跟我们招呼着。包谷挂在家家户户楼栏的木架上,辣椒悬吊在门窗边,每一家村民的厢房、正房都是木质的窗、门,还雕刻着花草,朱红色搭配黄褐色的木料和石料,青瓦白墙,绿树蓝天,竞都是一派透着古韵的农舍。站在农家的门前眺望那远处弯弯曲曲的空讲河,粼粼的波浪碧绿得让人心醉。水面上阵阵风吹起。从水面到山寨,到人的面颊,爽透全身,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临近中午时分,在一家农家午饭。门前一块四、五十平方的院坝,摆上一张竹编的方桌,四条长凳,这些家具都透出一种阿昌族特有的风格。阿昌族多喜用竹编的器物,竹篱笆、竹簸箕、竹垫笆、竹椅子、竹背篓,甚至竹烟筒,很多家具和农具,都是用竹子制作的。过去,漕涧阿昌族的许多住房,都是用竹子搭建的,称作“竹笆房”,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老农拿出自己酿制的米酒,从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莴笋和新鲜的四季豆,蒸上几盘血豆腐、腊肉、血肠,还有小溪里的捞起的泥鳅,一般都是用豆腐、辣椒、酸菜作配料,称作“泥鳅钻豆腐”,清爽香嫩,细嚼回味深远。这就是地道的阿昌族农家菜肴,够酸够辣,舒服。每每吃上这样的农家饭胃口都是放开的,饮食心理处于极端的兴奋状态,特别是阿昌族米酒特别过瘾,纯粹的甘甜,口感几乎没有任何辣烈的刺激。小酒小菜。田园诗般的佳肴,甚是亲昵。

到仁山阿昌族村寨,从未觉得乏味,每次都有新的感觉。一次专门到庄稼地里兜逛,看见地里的蔬菜青绿,不施化肥,都是农家肥,可谓绿色蔬菜。这样的蔬菜就是随意煮上一盆素菜也是极其清爽的。菜地附近有一口老井,甘醇清凉,我用手捧着喝了好几口,村里的人都在这儿担水喝,水井的水溢出后就流入那碧波荡漾的溪水里,由清澈变为蓝色。只有水里的鱼儿才可以品味它的甘美。

阿昌族是一个爽朗的民族,每次遇见他们就轻易地知道这是阿昌族吧,一般不会错的。是他们蓝色的衣襟和那种颇有特色的包头告诉我的。仁山阿昌族同胞大概有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集居在仁山这几个寨子里,2003年,仁山作为较少民族阿昌族聚居的行政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四通五有”示范村,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开发重点村进行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针进行扶持和建设。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共投入民族扶持资金469.5万元,使阿昌族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仁山村的阿昌族村寨更加富裕和谐美丽了。

现在。仁山村正在建设一个民族广场,其中包括了展现阿昌族历史的祠堂、展室、广场、绿化带。我希冀着这个带有民族特色村级文化广场的建成。能够展现阿昌族的民族特色,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仁山村有一个“阿昌族学会”,是由一批离退休阿昌族干部和阿昌族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的,他们十分热衷于阿昌族村寨的公益事务。十分热衷于阿昌族历史文化研究,十分热衷于阿昌族村寨的发展,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阿昌族的历史与发展中起到桥梁作用,希冀着漕涧阿昌族村寨展现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