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铜陵地区棉花新品种比较试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铜陵地区棉花新品种比较试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通过2010年、2011年2年棉花新品种比较试验,客观地比较各品种在不同年份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表现。结果表明: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表现较好,建议推广种植。

关键词 棉花;新品种;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安徽铜陵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59-02

铜陵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属沿江棉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4 667 hm2,单产水平较高。近年来,棉花新品种推广较多。为鉴定引种的棉花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笔者于2010年、2011年连续2年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为沿江棉区棉花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铜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品种站试验地进行,试验地位于铜陵市东郊东湖,试验地平坦,湖湘沉积物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空闲田。参试棉花品种9个,分别是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湘A910、望杂9号、荃银6号、绿亿航天1号、Q2088、皖棉优1号、皖杂5号,2年参试品种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皖杂5号为对照(CK)。小区长6.35 m,宽1.05 m,3行区,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行株距103 cm×36 cm,密度2.7万株/hm2,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四周设4行以上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2010年4月27日播种,2011年4月19日播种,2年均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按照杂交棉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其他田管按常规进行。田间调查记载参试品种生育性状、产量性状,测定单铃重、衣分,收花分小区实收计产[1-2]。

1.4 天气情况

2010年,苗期气温偏低对棉花生长不利,蕾铃期前期雨水偏多,强降雨时间长、雨量大田间含水量大对棉花生长不利,后期持续晴热高温,花粉败育严重、田间脱量大,吐絮期降雨偏多、光热条件不足,不利于棉花吐絮,烂铃较多 。2011年苗期前期天气晴好,气温高,土壤持水量低,后期连续降雨低温寡日照,均影响棉苗早发。蕾铃期前期晴雨相间,光热不足,后期持续晴热,田间蒸发量大,不利于棉花生长。吐絮期前期持续降雨,光热不足,红叶茎枯病暴发,部分棉株早衰,后期天气晴好利于棉花吐絮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

2010年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18~120 d,极差2 d,皖杂5号(CK)119 d,丰田棉1号生育期最短,118 d,江杂棉9号、湘A910、Q2088 3个品种最长,120 d,其他品种均为119 d,参试品种出苗均6 d,望杂9号苗期生长势一般,现蕾后生长转旺,其余参试品种均表现苗期生长势强健,整齐度好。蕾铃期生长旺盛稳健,吐絮期仍保持较强生长势。2011年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31~137 d,极差6 d,荃银6号最短,为131 d,皖杂5号(CK)最长,为137 d。其余参试品种在133~136 d。参试品种出苗均为6 d,望杂9号苗期生长势一般,整齐度稍差,其余参试品种均表现苗期生长快,蕾铃期及后期生长势强健,整齐度好。从2年平均数表现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25~128 d,属中熟品种。丰田棉1号、荃银6号稍早2~3 d,其余品种差异不大(表1)。2年间差异较大因播种期影响因素较大。

2.2 株高、果枝台数

2010年参试品种株高在82.8~98.3 cm,极差16.5 cm。皖杂5号(CK)83.3 cm,江杂棉9号98.3 cm最高,皖棉优1号82.8 cm最矮,其余品种在86.3~95.8 cm,差异不大。2011年参试品种株高较为高大,在100.6~130.0 cm。极差29.4 cm。皖杂5号(CK)117.2 cm,丰田棉1号130 cm最高,荃银6号100.6 cm最矮,其余品种在115.7~124.8 cm,差异不大。果枝台数;2010年参试品种在14.9~17.3台,极差3.6台,Q2088为17.3台最高,皖杂5号(CK)14.9台最少,其余品种在15.5~17.1台,2011年参试品种在18.8~16.9台,极差1.9台,望杂9号18.8台最高,荃银6号16.9台最低,皖杂5号(CK)17.4台,其余品种在17.5~18.0台,差异不显著。参试品种株高和果枝台数2年平均表现,株高在93.9~112.9 cm,株高适中。丰田棉1号112.9 cm最高,荃银6号93.9 cm偏矮,其余品种在100 cm左右。果枝台数16.2~17.5台,差异不显著(表1)。株高果枝台数在不同年份表现明显差异,表明品种在抗逆性和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

2.3 产量性状

2.3.1 皮棉产量。2010年参试品种皮棉平均产量1 200.3~1 635.0 kg/hm2。极差434.7 kg/hm2,差异极显著。丰田棉1号皮棉产量1 635.0 kg/hm2,居第1位,江杂棉9号皮棉产量1 530.0 kg/hm2,居第2位,皖杂5号(CK)皮棉产量1 200.3 kg/hm2,处末位,其余品种皮棉产量1 263.0~1 355.1 kg/hm2差异不显著,2011年参试品种皮棉产量1 564.35~1 726.50 kg/hm2,极差162.15 kg/hm2,差异显著,江杂棉9号皮棉产量1 726.50 kg/hm2,居首位,绿亿航天1号1 725.50 kg/hm2,居第2位,皖杂5号(CK)皮棉产量1 564.35 kg/hm2处末位。其余品种皮棉产量1 647.7~1 718.9 kg/hm2差异不显著。皮棉产量2年平均表现1 382.33~1 671.55 kg/hm2,极差289.22 kg/hm2。经方差分析,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分别为1 671.55 kg/hm2、1 654.23 kg/hm2,分别比对照皖杂5号增产20.9%、19.7%,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湘A910、望杂9号、皖棉优1号次之,分别为1 530.85、1 520.90、1 506.70 kg/hm2,差异不大,绿亿航天1号、Q2088、荃银6号再次之,在1 460.80~1 497.25 kg/hm2,皖杂5号(CK)皮棉1 382.33 kg/hm2居末位(表2)。皮棉单产在不同年份表现差异,表明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存在明显差异。

2.3.2 单株成铃数。参试品种单株成铃数2年平均为28.3~32.6个,极差4.3个,望杂9号32.6个居首位,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皖棉优1号、荃银6号在29.1~31.6个,表现结铃性较强,湘A910、绿亿航天1号、Q2088、皖杂5号均在28.0个左右,相对稍差(表2)。单株成铃从2年平均数来看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如2010年最高皖棉优1号、江杂棉9号均在31.8个,湘A910只有25.2个,极差6.6个。2011年江杂棉9号35.6个最高,丰田棉1号29.6个最低,极差6.0个,差异极为显著。表明参试品种在抗逆性和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灾害的年份表现尤为突出。

2.3.3 单位面积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参试品种单位面积铃数2年平均76.41万~88.02万个/hm2,极差11.61万个/hm2,差异极显著。望杂9号单位面积铃数88.02万个/hm2居首位,皖棉优1号85.32万个/hm2,居第2位,江杂棉9号、荃银6号分别为83.27万、82.08万个/hm2,稍次之,其余品种在77万~78万个/hm2,皖杂5号(CK)最低76.41万个/hm2,居末位。不同年份单位面积铃数同样有差异,如2010年在68.04万~85.86万个/hm2,极差17.82万个/hm2,2011年79.65万~96.12万个/hm2,极差16.47万个/hm2,表明品种间丰产性、抗逆性有明显差异。尤其在灾害性年份表现明显。参试品种单铃重2年平均在4.97~5.85 g,差异不显著,丰田棉1号5.85 g最高,皖杂5号(CK)4.97 g最低,其余品种在5.13~5.68 g,相差不多。参试品种衣分2年平均在39.16%~41.99%,湘A910衣分41.99%最高,皖棉优1号39.16%最低,其余参试品种在39.66%~41.76%。参试品种在相同年份铃重、衣分差异也不明显。应属品种自身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存在显著差异,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优于其他参试品种,连续2年试验平均结果表明,皮棉单产比对照皖杂5号分别增产20.9%、19.7%,灾害性年份表现尤为突出,如2010年丰田棉1号、江杂棉9号分别比对照增产36.2%、27.4%。表明这2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丰产性,适应在铜陵及沿江地区栽培,建议推广种植。注意良种良法,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征特性适时播种,营养钵育苗一般在4月上旬,增加有效结铃期。根据地块肥力水平采用合理密度、运筹肥水等措施,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3-6]。

4 参考文献

[1] 陈六书.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10):7-9.

[2] 曲健木,石书琰,张之玺.棉花品种丰产性结构分析[J].华北农学报,1985(3):24-32.

[3] 刘纯敏,姚健.棉花生产中应重视钾肥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4(3):23.

[4] 王文宏,孔庆凤.朝阳市棉花种子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02-103.

[5] 田福生.河北省棉花品种布局的农业气候分析及其区划[J].华北农学报,1981(4):28-29,44.

[6] 侯平军,李海潮,冯青军,等.棉花不同栽培模式优质高产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