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口替代与扩大进口的负作用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口替代与扩大进口的负作用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分析了进口替代扩大进口两种贸易战略的主要区别及可能产生的相同负作用,并提出当前克服扩大进口的负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 进口替代扩大进口负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从高逆差到巨额顺差的重大转折,与此相应,国际贸易战略也从进口代替、出口导向到当前扩大进口的战略转变,其中的进口替代与扩大进口两种战略有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可能出现一定的负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办法,探讨克服的途径。

一、扩大进口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区别

当前扩大进口的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进口替代战略有明显的区别。

1.国际收支状况

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发展战略,至今我国仍然有相当多的经济学者和政府部门官员对此持肯定态度,并认为我国当前仍然应坚持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实际上是一种“以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贸易发展思路。通过多进口生产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半成品,发展本国的消费品和重化工业,最终实现自给自足而减少或限制进口相同的产品,以追求贸易平衡的目标。

扩大进口是我国近两年在大量贸易顺差情况下的贸易战略调整。我国自2006年年底开始,由于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可能严重制约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开始进行外贸战略的调整。当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这是多年来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在国际收支方面,扩大进口与进口替代的目标正好相反,是为了解决过多的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扩张、外汇使用效率低下的内部矛盾与和进口国贸易摩擦的外部矛盾。目的更为简单一些,把外汇花出去,在花钱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负作用的产生。

2.进出口数量关系

进口替代战略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进口生产要素扩大本国贸易部门的生产,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而当前的扩大进口是增加进口,从绝对量上减少贸易的外汇顺差。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进口商品数量剧增,贸易逆差扩大。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贸易逆差得到明显的扭转,开始中国贸易顺差的时代。可见进口替代战略如果实施得当,经过一段时期确实能够实现转逆差为顺差,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而当前我国扩大进口,直接追求的是进口数量增加,相对于出口,进口在贸易中的比重上升,以改变顺差过大的局面。

3.贸易战略措施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必须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即采取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限制进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实施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当前扩大进口战略的目的,是国内市场向全世界的进一步开放,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特别是对于与我国的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贸易伙伴国,增加对这些国家的进口,减少对它们的贸易顺差,尽可能实现双边贸易的基本平衡。

4.资源配置效果

进口替代战略相对封闭,根据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的产品有选择地进口,使所进口的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与国内丰裕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国内的资源配置。但这种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又是有限的,由于追求的是发展国内的生产替代进口,受国内的现有产业结构与调整目标的制约,一方面资源在国内配置的有效的产业范围较窄,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源配置优化的同时,并不一定能产生世界资源配置优化的效果。而扩大进口不仅是互通有无,而且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运行的。进口国外的商品在生产国是利用其要素禀赋优势生产的,通过商品的流动替代要素的流动,可以达到通过扩大利用国外的资源和要素,优化本国资源配置的效果。

二、以进口为核心的两种贸易发展战略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进口替代与扩大进口的实质内容都是发展进口贸易,同时也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1.进口替代战略的负作用

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产生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外汇收支不平衡,进口的设备与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用于国内消费的非耐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而缺少出口产品,导致外汇短缺;另一个是进口替代政策保护了国内的落后产业,导致了国内许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技术水平也难以提高。

2.扩大进口的可能的负作用

贸易追求的目标是平衡而不是顺差,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过多的顺差条件下扩大进口,这是贸易政策的必然选择。但过度进口也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就像过度出口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贫困化增长”一样。特别是存在过剩经济条件下,进口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将会排挤国内进口品竞争部门的生产投资,即所谓因过度进口产生的“投资挤出效应”,造成负作用。

由此看来,同是以进口为实质的两种战略,都可能产生过度进口的问题,需要探讨防止不利结果出现的办法。

三、避免扩大进口负作用的措施

扩大进口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市场吸纳更多的国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有替代效应,可以替代本国的生产,并且有“挤出效应”,会挤出国内的一部分投资,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为尽可能避免或减缓进口扩大后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可以进行一种“次优选择”,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口作出安排。

1.增加的进口必须是国内需求大,供给小的产品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面临很大的资源约束。作为制造业大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消耗量却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近期内不可能改变,自然资源在国内的供求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能解决。因此,进口自然资源是扩大进口的主要方面。

2.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可以起到后发优势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差距,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技术的引进。进口技术的成本低于自行研发的成本,是经济学后发优势理论的现实依据。所以中国扩大进口,应当注重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

3.进口国内投资需求与市场容量较大的产业的投资品

任何进口都有一定的替代性,是否产生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国内进口竞争行业的投资需求与能力。虽然我国目前许多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生产能力过剩。但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涌现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3],我国的消费需求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而很多从发达国家产生的现代消费产业,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的新需求。进口这些产业的商品与生产能力,可以减少进口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4.更多进口服务产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产业危机,其中多为现代服务产业。我国的现代服务产业相对落后,在扩大进口中,可以更多地选择进口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产品,或者进口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技术、生产要素,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选择进口现代服务业产品与生产能力,可以与我国现有的产业错位发展,也可避免扩大进口引起的“投资挤出效应”。

5.采取国际并购的方式,扩张我国在海外的投资

当前发达国家正面临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和被兼并的命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管是在资金数量和企业实力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利用目前的机会,实施海外购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外资产的扩张,加速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当然,这种投资需要行进行谨慎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极视财经网:进口替代战略.网络转载,2008-8-07

[2]车玉明姜雪丽:“积极扩大进口”凸显中国外贸重大战略调整/新华网,2006-12-15

[3]陈宪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