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年壮志当凌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年壮志当凌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纪伟人。1917年,年仅19岁的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在略显稚嫩的年龄,他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往事如烟,岁月留痕,我们的眼前跃动着那个年代的理想与追寻。《恰同学少年》(以下简称《恰》剧)仿佛穿越过一条神奇雄伟的古道,展开了令人心仪神往的历史画卷。《恰》剧以青年之勇气,青春之梦想,开启了一群民族精英的求学之路。

领悟青春之美

历史记录了伟人,留下了故事,随手拈来,流光溢彩。

湖南第一师范的钟声划过长空,幽远而真实的声音,低诉着旧中国在黑暗的20世纪之初承载的苦难。当镜头静静地凝视空旷的校园,你会深切地感觉到历史的召唤。于是便欣欣然期待着,期待与伟人意志同勉,与伟人思想同游,与伟人精神同行。那昂扬向上、慷慨振奋、共赴国难的沸腾青春,真能让人一时间热血澎湃,举起拳头――冲锋。

《恰》剧在尊重史实的宏观叙述中,融入了细腻的人物描写,着力刻画细节。其中有一场戏是与同窗好友萧子升利用假期外出做社会调查。他们盘缠不多,但却在为饭店老板更换对联时意外得了四块大洋。就用这四块大洋,买了纸和笔,租了张小桌,与萧子升吆喝着卖起了春联,一天下来竟也赚够了路上的开销。这一幕把一个踏实做人、智慧行事的青年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两名身无分文的青年学生敢于投身社会实践,去关注民情民生,去了解百姓疾苦。这是何等的大气,何等的大义。《恰》剧选取历史的截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场景,使历史人物与戏剧设置达到了和谐共融的诗意之美。

校园里总会发生一些似曾相识的故事:考试时的紧张、交学费时的无奈、外出时的雀跃……剧中的青年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演绎了他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交不起学费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和抗争,作文没得高分与老师的理论,母亲病了尽一份长子的孝道。在这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展现,使观众从与同学的交往及对家人的亲情中,感受到伟人成长过程中真实、真切、真情的一面。

镜头能创造形象,能帮你阅读历史。《恰》剧的创作者精心选取了校园里自然的生活状态,无论是课堂传来的朗朗书声、宿舍里捉对厮杀的象棋对弈,还是操场上英姿飒爽的笔直队列,都透着一股青春的气息。这气息饱含阳刚之美、粗犷之美,有着巨大的活力和强烈的情感冲击。镜头的凝重传达出鲜明的影像意念:青春就是这样充满朝气地绽放。

定格青春之姿

以平民视角还原伟人,在历史的厚度中把握现实脉搏,《恰》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青年形象。

在《恰》剧中,并非“完人”,他也有学业偏科,也有年轻气盛,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而且知过能改。国文课上,袁仲谦批驳毛的作文是梁启超式的新闻体,把他的分数从60分降到20分。不服气,与袁争辩,被赶出了课堂。后来杨昌济的一番话让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冲动和错误。为了给老师赔罪,滂沱大雨中,他站在袁老师的房门外淋了一夜。最终这份真诚和率直打动了袁仲谦,师徒俩冰释前嫌,成了忘年交。袁师母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二人的共性:“一对倔驴。”

应该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群才华非凡、个性鲜明的师长。他们传授给的不仅是广博深远的文化知识,更是受用一生的人生哲学。杨昌济的“坚忍”之说:“坚者如磐石,忍者如柔链。”孔昭绶的“经世致用”之说:“以我之所学,化为我所用,以求改变国家、改变社会,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事。”还有国文老师袁仲谦对作文的评价:“锋芒太甚,需重含蓄。”凡此种种都历练了坚忍不拔、能屈能伸的优秀品格。

此外,《恰》剧还成功地在青年周围塑造了闪光的群像。蔡和森的谦和、的坚定、向警予的勇敢、陶斯咏的真诚,都为全剧注入了源自青春的单纯和朝气。

“雨中夜宿爱晚亭”一场戏,挑担到蔡家借宿。也许是调皮的雨点唤起了青年人的冲劲,先是、蔡和森跑进雨里,随后向警予、、蔡畅、萧子升、陶斯咏亦尾随而至。他们狂奔长啸,虽通体淋湿却壮怀激烈,高呼要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古训。这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烘托出一种乐观自信的人生境界,隐喻地表述了这群时代骄子搏击风浪、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感受青春之魄

情感是构成人物个性的核心因素。《恰》剧通过对青年所处环境的真实描写,触碰到生活、社会和人生的实质,给人留下了广阔壮丽的情感遐想。

群山中的老屋、母亲纳的鞋底、八仙桌上的账本……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生活和成长的天地。然而这算不上宽裕的日子并未羁绊住奋发求学的志向。他敢于抛弃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立志要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选择是正确的。杨昌济的慧眼识珠、孔昭绶的大家风范、黎锦熙的师道尊严都使得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如鱼得水,青苗茁壮。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影视作品造型艺术的表现力,塑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

的激情同样感染着周围的同龄人。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敢把校长布置的《论袁大总统亲日政策之英明》征文换成对袁世凯的口诛笔伐。他们自强不息,成立读书会,纵论国家大事,寻求人世真理。他们忧国忧民,本着“野蛮其体魄”的宗旨锻炼身体,创建学生军,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无畏无惧,在湖南的舆论被控制、人民被蒙蔽时,冒死组织学生集会。他们有勇有谋,用鞭炮和烧火棍逼走了三千土匪,保住了长沙城。以为代表的时代青年胸怀远大的革命志向,敢于向人民的敌人宣战,敢于为民族命运奔走呼号,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是民族精神的映射,这是中华崛起的强音。正如《恰》剧中杨昌济所预言:“未来中国,既缺不了蔡和森的睿智,也不能缺少的天才。”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就是大写意、大泼墨,如他笔下的诗词一样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他在青年时期追求真理、凛然大义的青春气魄也必将永远珍存于历史的记忆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啊,青春就是力量,这力量是攀登、是奔放、是翱翔。凝神长思,《恰》剧的这段朗朗念白一直在耳畔回响……

(作者为鸡西电视台大片工作室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