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浙江衢州麻蓬村文化白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江衢州麻蓬村文化白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2011年7月至今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对浙江衢州石梁镇麻蓬村文化进行综述,从信仰文化、山水文化、方言文化、武术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白描式展现。有助于理解具有信仰的中国乡土文化。

关键词:麻蓬;乡村;文化;信仰

中图分类号:G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4-01

一、背景

浙江衢州石梁镇麻蓬村,信仰天主教,村落文化比较奇特,主要体现在其信仰、山水、方言、武术文化等方面。本文基于两年文献收集和田野作业,对该村文化进行白描式综述。

二、信仰文化

“麻蓬原名后洋。前清雍正之末年间,有傅姓兄弟两家,世奉天主圣教,由江西南丰潋都,迁移于此,结庐以居,开垦种麻,时人遂以麻蓬名其村焉”。麻蓬傅氏始迁祖信仰已为“家谱资料”和一些方志史料证明。村里两大姓傅姓、王姓联姻,历史久远:“迨嘉庆,麻蓬傅姓进城,到王姓教友家,见有圣像,因而会叙,始知双方均系世奉天主教,互通声气。旋遂提议,每年往闽迎接神父来蓬上会,且即两姓联婚,至今仍焉”。可见,信仰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又是信仰的传播方式之一,信仰与家族文化融为一体。

麻蓬村地处浙西较为偏远山区,适合民间信仰发展,一直是“浙西天主教中心”,带动周围一片天主教村。邻村石梁、静岩都是“佛教村”,与麻蓬“天主教村”形成文化差异,有“祖先因拒绝求龙雨而被压在磨盘下”等各种传说。

村中有西式天主教堂,重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已被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保单位,仍是村民宗教生活场所。麻蓬教会曾有几位外国神父任本堂,村民对教堂与神父的逸闻趣事津津乐道,如“外国神父与日本军官周旋,解救堂姑娘”的故事,为村落文化增添传奇色彩。

三、山水文化

麻蓬地处浙西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圣山”和“圣母山”村民公墓对麻蓬人意义重大。麻蓬世代均葬于其上,且有神职人员几十位,还有两位外籍神父之墓以及教堂十字架遗址。祖先祭拜和葬礼融合天主教、佛教和道教文化。

中国人爱“择水而居”,麻蓬村三百多年来守着一条石梁溪。麻蓬祖先迁徙至此把溪水引入村子,供人洗涮,当地人称为“坎子”。河上有一座麻蓬桥,从浮桥、木桥、石桥三变其身,沟通麻蓬和另外两个自然村:桥头山与花坟前及其他村庄。

四、方言文化

“村中老人介绍,以前因为麻蓬村由法国人在村里传教,被邻村人叫做‘麻蓬鬼子’”。在走访中发现这与“麻蓬腔”也有关。村民在村内讲江西方言,在镇上讲石梁方言,出镇讲衢州方言或普通话。外村人隔条马路也听不懂他们讲什么。

麻蓬祖先为江西人南丰人,麻蓬方言构成衢州一种独特方言“江西南丰话”,属于客家话。衢州方言是指,衢州市辖柯城、衢江两区,江山市和龙游、常山、开化3县一带使用的方言。方言大都属吴语处衢片龙衢小片。也就是衢州的“土话”。江西南丰话分布在柯城区石梁乡麻蓬、下郑乡下铺、范村、沟溪乡直坞等17个村委会。客家话分布在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委会麻蓬、桥头山两村,小沟村委会岭背,九华乡范村村委会范村……,使用人口4千以上。对外讲吴语(百度百科)。

麻蓬村的方言既是其文化身份认同的方式,又是与外界文化群体的同化方式。“现在,邻村人已渐渐接受了麻蓬村信仰天主教的传统,不再歧视他们,关系也大为改善”(袁松,2011)。

五、武术文化

麻蓬村已经是闻名远近的“武术村”。据说麻蓬村人人会拳,有祖传“十三太保”,已经被列为衢州市非遗项目,鼓励传承。关于十三太保拳法,有许多传奇故事。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描绘的“石梁帮”打的就是“麻蓬拳”。麻蓬老人讲述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发生的“衢州教案”,麻蓬村民学武应对“红头造反”、保护外国神父的故事(傅献堂口述,2011)。

据申遗资料显示,麻蓬“十三太保”传统拳术具有显明的南派特色,源于福建少林。耍拳习武成了该村村民的一种习俗。据传,光绪年间,江西凤阳遭受洪灾,灾民沿古道逃荒至石梁麻蓬,以武相胁闹成纠纷,二百余凤阳有武功之人结帮攻击麻蓬村,麻蓬人以拳相抵击溃凤阳人,由此“麻蓬帮”名声大振(郑维华,2012)。

现十三太保传人吴元廷父子一边在城里开养生馆,传承“武医伤科”,一边在村里开武馆,传承“麻蓬拳”武术文化。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麻蓬村的尚武之风大大减弱。教堂外面的院子里摆放着一些现代健身器材。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健康文化在无形的冲突与适应之中。

六、尾声

麻蓬村是一个具有信仰文化的中国乡村缩影,本文无意将文化分类,而是从跨文化和民族志的视角对村落文化进行白描。有针对性的研究另辟文撰述。

参考文献:

[1]陈村富,吴宪.浙江衢州麻蓬270年变迁史[AC].宗教与文化――早期基督教与教父哲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