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岸关帝文化一脉相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帝文化在海峡两岸世代相承、深入人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曾为台湾一关公庙题联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一
台湾有大大小小近千座关帝庙,它们都是在古代从海峡西岸的福建东山岛分灵过去的。
东山岛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台胞重点祖居地,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码头。名闻遐迩的东山岛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号称全国五大关庙之一,被誉为“海峡第一关庙”,是台湾关帝庙(宫)的香缘祖庙。《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全台关帝庙都是明清时期从闽南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
1995年1月11日,东山岛关帝神像应邀“出巡”台湾半年,首开直航台湾之先例,被台湾媒体称为“海峡春回暖,破冰使者来”。有报道说:“东山关帝庙主神关圣帝君应邀出巡台湾,引得岛内数十万信众,全岛轰动。此乃四十多年来大陆神像跨越海峡之首例。”2009年10月29日,东山岛关帝神像再次应邀赴台湾进行为期3个月的“出巡”。1992年至2012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在东山岛连续举办了21届,每一届都有大批台湾和海外信众前来谒祖祭拜,学术团体举行文化研讨,各界名人纷纷题词赠匾。2008年,这一文化节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列为全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从而成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并起到相当的推助作用。
在台湾,各行各业几乎都崇拜关公,许多家庭的厅堂正中的位置都是挂关帝像及其对联的。过年过节以及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辰,台湾信众都要隆重备办牲礼,虔诚地顶礼膜拜,祈求关帝“关护”家庭、事业、前途、健康,等等。台湾这种奇特的关帝文化信俗与香缘祖庙所在地东山岛百姓自古共奉关帝为祖,“户户皆挂关帝像,家家都是关帝庙”的信俗奇观一脉相承。两地民众有共同的方言、生活传统、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信仰。
二
关帝崇拜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总章三年(670),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作为战士们的心灵依托。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真宗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皆奉关公。明洪武年间(1368-1398),太祖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东山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势巍然。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的诞生,使关公的地位跃居历代名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一副对联写的:“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明清时期,关公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由人到神的改造过程,天下所建关庙均称关帝庙,儒、释、道三家争相把关帝拉进自己的教门,让他代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完美形象。
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不仅成为战神,而且兼及财神、文神、农神。可以说,他是我国民间诸神中威风八面的保护神,受到朝野官民的普遍祭祀,被称为“武王”“武圣人”,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关帝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核心“大一统”“致人伦”爱国爱民思想和“忠、勇、仁、义、礼、智、信”道德精神的集大成体现,同时兼容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关帝已成为朝野上下共奉、三教九流同尊、四海五洲华人皆祀的万能之神。关帝崇拜至今已成为一种超乎信仰的价值趋同的文化现象。台湾和东山岛关帝文化独具闽南区域特色和海洋文化特点,集中、典型地展示了海峡两岸地理、血亲、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关系,更是蕴涵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积极意义。
三
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到:“关帝庙,被称为‘武庙’,以激发忠诚义勇之气。”关帝在台湾还被当成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万能之神”。
台湾渔民对关公备加崇拜。台湾四围皆海,历史上百姓多以捕鱼为业。由于过去科技落后,渔民常遭台风海啸袭击,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故有“行船跑马三分命”之说。台湾渔民历来以兄弟伯叔相称,他们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义气,以能同心协力与无情的灾害抗争,这与关公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义思想正好合拍。因此,渔民要比其他职业的人更加崇拜关公,渔家人也更为豪爽,更重义气。
远古时,东山岛因海退多次出现与台湾连成一块的景象,形成横亘海峡的“东山陆桥”,史前人类就曾通过陆桥联系台湾。南宋末,东山岛守兵与元兵激战不敌,败退台湾,和当地人民共同拓荒垦业。东山岛人向台湾移居时,大都遵循着一个习俗,离开前习惯到岛上的关帝庙进香朝拜,祷祝圣帝赐予香火,分灵崇祀。他们将关帝庙的香火袋挂在胸前或奉在船上,到台湾后就在当地建庙奉祀或者在家中供奉关帝。在东山岛关帝庙主殿,有明末著名理学家黄道周撰书的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台湾许多关帝庙里也有这副从东山岛祖庙传去的对联,可见两岸关帝庙香缘源远流长。
历史上,东山岛与台湾两岸海运业十分发达。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位陈姓船主将船中奉祀的关帝神像送到台湾凤山(现高雄市),并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最早的关帝庙。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东山岛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北部,在礁溪建庙供奉,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随着垦拓事业的发展,村庄、社区不断出现,台湾关帝信仰文化也从县城乡镇传播到僻远的渔区,直至遍布全台湾,成为全岛主要的文化信仰。明末清初时,台湾许多地方修建关帝庙还特地到东山岛请泥水匠、木匠。
海峡两岸同胞对关帝信仰、关帝文化无限崇拜,由衷仰视,慷慨敬奉,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关帝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了忠、义、勇、孝、悌、信的传统美德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文特质。从祖国大陆分灵的数以千计的台湾关帝庙,成了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象征。台湾关帝信众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朝圣之旅,追源谒祖,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