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南的冬景》教学内容的深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的冬景》教学内容的深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文选型教材里,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章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是各自独立、各具特点的作品,但是,一旦进入语文教科书,文章的独特性与教材的规定性发生碰撞,文章就至少是部分地失去了各自的独立性。因此,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文章的独特性与教材的规定性产生交集的部分。

在新课改特别关注教学内容的今天,对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审视,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文本特质看,《江南冬景》能反映郁达夫散文“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美学特征。刘海粟先生曾这样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漫谈郁达夫》)因此,文本的特质主要聚焦于行文中藏着的“霞绮”、自然风物的“性格和情味”以及构图敷彩的“功力”。从编者意图看,《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谛听天籁”板块中的一篇散文,“谛听天籁”从通感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细心感受自然”,江南的冬景即“自然”,而五幅图画是江南冬景的典型代表。显然,五幅图画是绕不过去的教学内容

然而反观《江南的冬景》的教学内容,一般就是五幅图画的特点,再深入一点,就是五幅图画的表达技巧。照我看来,仅仅停留于此,不仅忽视了编者的意图,而且淡化了文本的深度,实在有些遗憾。

《江南的冬景》到底该教些什么?我以为除了教五幅图画的名称、特点与表达技巧,还要教五幅图画内在的转换规律。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形成层层推进、不断深化的教学格局。

首先是给五幅图画命名。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概括出五幅图画的名称,让学生与文本接触,实现对文本信息的内化。学生依次归纳出“曝背谈天图”“冬郊散步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这个环节,教学内容是“五幅图画的名称”。

接着是感受五幅图画的特点。教师告诉学生最准确地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只有一个,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不仅筛选出了准确的词语,而且感受到了画面的美感。曝背谈天图的特点是“可爱”,冬郊散步图的特点是“生气”,寒村微雨图的特点是“悠闲”,江南雪景图的特点是“美丽”,寒冬闲步图的特点是“快活”。此环节,教学内容是“五幅图画的特点”。

以上两个环节,主要指向文本“写什么”。这仅仅是基础,还要继续深化,将教学环节推进到作者“怎么写”的阶段。

然后是鉴赏五幅图画的表达技巧和效果。在“曝背谈天图”中,拿北国的冬天烘托江南的冬天,突出冬天的江南屋外曝背谈天的融融其乐;在“冬郊散步图”中,于芦花、红叶、乌桕等江南景物之上,着意点染出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和草色,凸显江南冬天的绿意;在“寒村微雨图”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画写雨,描绘了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在“江南雪景图”中,避实就虚,以诗写雪,赋予雪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趣;在“寒冬闲步图”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江南冬日的晴和和人们的逍遥。这个环节,教学内容是“五幅图画的表达技巧与效果”。

上述三个环节,主要关注的是“语感”,对“文感”的关注远远不够。“语感”只能折射作者的部分写作意图,“文感”才能反映作者的整体意图。倘若就此打住,难免失之肤浅;假若宕开一笔,又容易旁逸斜出。因此有必要再深入一步,思考这五幅图画的内在转换机制,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五幅图画。

最后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五幅图画出发,可以发现文本中图景转化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时段,另一条是天气。就时段而言,从清早、午后、垂暮一直延伸到日暮之时;就天气而言,有晴天、雨天、雪天和旱田(特殊的晴天)。作者正是通过各个时段与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江南冬景“全天候”的喜爱之情。这个环节,教学内容是“五幅图画的转换机制”。

教学内容只有深化到这个层面,才能使学生领悟“专题导读”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的深意。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现将其整理如下:

围绕五幅图画,依次研习了其名称、特点、表达技巧和效果、内在转换机制,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层次十分鲜明,教学结构逐层推进,而这一切都是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正是“文本研习”的应有之义。

(浙江省丽水学院附属中学;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