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掌握必须以自觉性为基础,只有当学生有了求知的主观要求和愿望时,教师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或提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本位、是主体,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

叶圣陶对我国长期以来不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教不导或导不得法的状况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言。”造成这种悲剧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那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是极其陈旧落后的。直到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总是丢不掉“讲”书,而且还要追求讲“深”,讲“透”。对于这种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习以为常不以为非的做法,叶圣陶多次提出过质疑:“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呼吁:在教学中,应该把舞台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启发和引导,而不是机械呆板的教书。事实证明,“导”比“教”更重要,“导”比“教”更有效。

怎样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科学的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充满好奇、充满兴致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教学语文活动课“保护母亲河――黄河”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课前我先布置下列任务:1.搜集有关黄河的优美诗句。2.收集跟黄河有关的故事。3.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4.作为策划人你如何搞好这次活动?课后同学们积极准备,课堂上踊跃发言,有的背古诗词、有的讲故事、还有的提出保护黄河的建议……气氛非常活跃。一堂课,舞台都交给了学生,老师只用了几分钟做小结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要打破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我的做法是:

1、设疑启智,当好导演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之,只在每事问。”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集中、更活跃。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通过质疑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好表达之心。例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比较新奇,很容易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找出线索,对杨二嫂、闰土的言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来解开谜团。无需老师的分析,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就很清晰、很深刻。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始终当导演角色,戏由学生主演。

2、搭台唱戏,激发思维

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巧借认知矛盾搭台唱戏,能激发学生的思辩力,引导同学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公》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创见”。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并做到清晰,准确,有逻辑性。还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试图改变部分学生封闭的倾向。这些技能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经常讨论,使学生喜欢课堂,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也就能够自主学习了。例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愚公率领了几个人去挖山?有同学就说是三个人,他的依据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还有说法不一的。经过讨论,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古代的“三”不是确数,是泛指。由此引到古文中的“六”“九”,也都是泛指。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一定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无数次提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个例子来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果真养成了这个好习惯,能随时读书了,就能自明其意,根本不必教师逐字逐句讲解。

3、开辟第二课堂,以学生为本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是学生猎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能,施展创造才能的乐园和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成立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多思、多问、多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

无数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本位,是主体,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