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三风”真正“风行”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三风”真正“风行”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对一流大学作过这样的描述:晚上,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及至深夜,灯光还在亮着,图书馆里一片安宁,实验室里忙碌而又从容。

浙江一位市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曾经给我描述这样的情景:试场上的监考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监考时大多数是站着的,而不是坐着的;是目光炯炯的,而不是漫不经心的,这样的老师肯定是某某中学的。

江苏一位校长,曾经给我描述大街上学生的行走姿态:昂着头,挺着胸,规规矩矩,不吵嚷,不打闹,脸上露着微笑,这肯定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诸如此类的描述,自然想起了校风、教风和学风。何为“风”?风者,风气也。它是弥散的,像是空气充溢和飘散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你可随处随时感受到;它是行为化的,体现在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以至生活方式;它是“我们的”,而不是“我”的,即它不是个别化的行为,而是群体性的行为,成为集体的行走符号;它是自觉化的,不刻意,不造作,自然而然,实实在在,至多有人会提醒你一下。的确,“三风”,像是和风,吹拂整个校园,像是细雨,飘洒在每个人的心田。

“三风”说到底是文化,是文化之风。它是学校文化的凝炼,学校精神的外在表征,学校形象的具体体现,是在学校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绿苗。讨论“三风”,不能不讨论学校文化建设,否则,“三风”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在学校文化的谱系中寻找到“三风”的位置,要让“三风”在学校文化坐标中有位置。比如,“三风”的上位应当是校训、学校精神等,“三风”正是校训引领下的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三风”的下位应当是学校的各项常规、各科具体要求。因此讨论“三风”,首先要研究、建构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形成学校的文化建设框架。若再作比的话,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好比是一棵大树,“三风”则是大树上的片片绿叶。

观察一下当前学校“三风”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求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学生将来做大事,但必须从“嚼得菜根”开始。可以想见学校对师生的要求是“小”的、具体的。动不动就是文明、创新,要不就是开拓、探索,这些要求不能说不好,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要求过高,难以操作,难以行为化。二是贪多。我们常常看到校训、“三风”写满整整一面墙,每“风”三到四个词语,加起来十多个,几乎成为词语的海洋,师生记不住。不信,随机考一考学生、教师,甚至考一考校长,很少有人说全的,说准的。

在求大贪多的背后,实际上又隐含着三个问题。第一,不切实际。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行为特点,因而难免好高骛远。不了解、不切合学生实际,结果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无切实的指导作用。第二,缺乏个性。当然,基础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求,但不同的学校却有不同的特点,大学校小学校、老学校新学校、历史名校正在探索的学校等等。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发展定位。“三风”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恰当地体现学校个性特点。第三,缺少内在逻辑联系。首先是校风,然后才是教风、学风。教风、学风是校风的不同侧面。教风影响学风,学风也可以促进教风发展。“三风”的相辅相成、互动生成,最终形成学校风格。当下的“三风”之间的词语可以互相随意置换,可见边界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清晰,因而缺少针对性,其引领意义、规范价值和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更为重要的是,“三风”要真正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需要用“三风”来引领、指导和要求,用“三风”来督促、对照、评价。这样,天长日久,久而久之,“三风”才会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外显为行为表现,于是,“三风”就会“风行起来。当这样的话语“风行”起来的时候,它才会真正成为“风”,成为风气,成为师生员工的气质和学校文化气象。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