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质疑品质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质疑品质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质疑品质,就能够随时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明确目标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质疑品质 自信心 教学方式 创造 质疑的主动性

所谓质疑品质,一是有敢于挑战权威(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师等)的精神;二是具有善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质疑才是真正懂得学习。爱因斯坦说过:“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才是学习。”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也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尤为重要,也责无旁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质疑品质,就能够随时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明确目标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当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被激活时,他们就不会迷信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摆脱对书本和教师的依赖心理,改变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因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来保护。

如果学生的质疑不仅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教师的讽刺、挖苦甚至惩罚,那么,学生质疑的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学生质疑了。语文教学特别要注意人文性,应允许学生“乱插嘴”,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这首词,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对注释质疑处作记号。结果,一个学生对课文“怅”这一注释提出质疑,他认为“英雄人物被祖国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深深吸引,但主宰大好河山的却不是为国为民的英雄,进而用‘怅’。因而‘怅’理解为‘愤慨’更合适,不应解释为‘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当时许多同学对他嗤之以鼻,都说“教材上说的会错吗?你真是胆大包天。”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表扬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告诉学生:书本虽是我们学习的依托,具有科学性,它毕竟只是一种参考,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后来让全班同学回去查资料,不仅解决了疑点,而且学到了相关课外知识,尝到了质疑的甜头。

可见,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不仅能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给他们思想一定的“自由度”,而且能让他们体会求疑——解疑的快乐。

二、变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质疑的主动性。

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质疑,作为一种需要独立思维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持。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所以,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应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变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可激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教读诗歌、散文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着画面预习课文,注入新奇感,体味意象、意境,进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教读小说前,不妨结合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如阿Q、孔乙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给学生讲一讲如何鉴赏小说。教学戏剧时,不妨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感受入物形象,学生必定兴味盎然。教学《史记》有关课文时,可使其积极主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并写出人物评论,《我看太史公》,在班级进行交流。

所以,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并展示学生的成果,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质疑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授予学生质疑技巧。

学习有窍门,质疑有技巧。如何授学生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习与思想相结合,记忆与理解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就某些观点进行争辩;三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捕捉新的信息。

每一堂课,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其思考文本内容、主旨、结构、手法、词句、修辞、注释等有否疑问,鼓励学生对疑点问题进行争辩。有时还可采取“热点评论”、“时事探讨”、“课前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焦点,增强对社会的敏感度和思辩能力。

学习了《名人传序》,可问学生: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形象是什么?进而再问:课文中的贝多芬、海迪、史铁生,是否符合你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呢?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学生认真积极的学习课文后,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如:英雄,并非靠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心灵的伟大,在于有爱心、有抗击肉体与精神磨难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贝多芬、海迪、史铁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魏巍写过一篇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他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是英雄;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人们把抗洪救灾的战士称之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英雄;非典期间,人们又把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称为“最可爱的人”,也是英雄……这样引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如果长期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宝库,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和认知层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力。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质疑品质的培养工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