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牙》三人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个凄美的异国爱情故事:一个德国小男孩和一个中国小女孩在青岛的小院落里一同玩耍,一同长大。在海滨的水产博物馆里,他们发现了神奇的会说话的龙牙。龙牙带给他们纯真的爱情。但随之而来的战争让男孩回到了德国,而女孩却依然留在中国,德国男孩带走了龙牙,也带走了对中国女孩的无限思念。中国女孩也在思念着心中的那个他,好多年过去了,爱恋依旧,龙牙依旧……
《龙牙》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古老而纯美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传播给大家一种意念,一种坚持。多年珍藏的照片、信件都可以发黄、变旧,但是埋藏在心中的纯洁的爱恋不会被战争、时间、国界所磨灭,只有“爱”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这部由中德双方联合制作的中德双语话剧《龙牙》经过两年的打造,即将在青岛首演。在距离首演还有两周的一个上午,本刊记者专访了该剧中德双方的主创人员。是怎样的想法碰撞出了这样一部剧,呈献给观众完美视觉震撼故事的背后又是怎样精彩经历与艰难磨合?从《白色房间》到《龙牙》的共同认知是怎样的过程?中德话剧创作及演艺市场又存在怎样的差距……面对一系列提问,青岛市话剧院院长王克、《龙牙》导演玛雅・凡克以及该剧制片人Maren三位主创人员――解开了《龙牙》背后的秘密。
[中德文化合作]
王克:这是一次机缘巧合的合作。2009年德国帕特伯恩文化代表团访问青岛,访问吉,鲁市话剧院期间。仲嘉团观看到中国话剧的演出,感受到热火朝天的中国话剧,可以说给他们的印象很深,于是便提出了合作。德国帕特伯恩市长助理作为领队,提出了希望合作一部反应两国之间连系的话剧,同样的,青岛也表达了与德国同行的合作之意。
玛雅・凡克:实际上,这是一场令所有人期待的合作。中国话剧演员善于用肢体、形体来表达外在的交流,而德国话剧演员,擅长用语言、思维来塑造内心交流。在来青岛之前,我从电视上看到过青岛,对德占时期的青岛有一些印象,我还知道这里曾经举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项目。
Maren:除了知道青岛是友好城市以外,之前我对青岛一无所知。但我对这次合作十分看好。我们得到了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漫游乐趣基金的赞助,同时也得到了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中德双方的演职人员都是富有经验的,而且两支队伍磨合得很好。这是一个跨文化的剧,因此特别不容易。
[排演期间的最大难题]
Maren:语言,因为需要翻译,所以沟通的时间长。
玛雅・凡克:我认为,这次合作是一次跨文化的合作,两国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表达的意思,是有趣的地方,当然也是一种冒险,我们尽可能地权衡两方面的看法,并从中选取最理想的一个。
王克:这部剧用两国语言,却面对一国观众,在无字幕、无翻译的条件下,让观众完全理解,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迈过这道坎,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壮举。
[《自色房间》到《龙牙》]
王克:最初这部剧叫《白色房间》,在德国人的观念里,白色房间,代表着纯粹,而在中国人观念里, “白色房间”会令人联想到惊悚和恐怖。我们商讨了好久,直到得到制作人的支持最终才确定使用《龙牙》作为本剧的剧名。
玛雅・凡克:对于《白色房间》和《龙牙》,中德双方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我知道中国人非常喜欢龙,经过王院长的解释和介绍,让我更加了解并深信《龙牙》是个很好的题目。
[首创中德双语话剧]
王克:我们向这部剧来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一当年,一名英国少年带走了一颗鳄鱼牙齿,后来又将它归还。来自瑞士的编剧进行演绎和创作,并大胆地设想用双语来呈现。开始我为演出的效果感到忐忑,因此去年德方在青岛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是为了磨合和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看到中德演员的联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真的是难以形容的震撼。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一个真实的艺术,有时,听不懂语言反而能够更好地心灵相通。
Maren:一开始,我们在想到底用汉语、德语、还是英语来表达,后来我们想到导演来自瑞士,她会三种语言,由此想到了将中德双语混在一起,用各自的语言来表演会更有感觉。
王克:过去我们邀演英国莎士比亚剧时,都使用很大的字幕。但这次撇开了字幕。如果成功的话,这将是非常伟大的一部剧。
Maren:为了克服语言上难以理解和重复等问题,我们通过许多细节处理表演。比如,德国演员在独白时,擅长肢体表演的中国演员在表演,此外,中德双语能够很好地体现双方的合作感。
玛雅・凡克:虽然,我们的语言不通,但我们之间一直在磨合。我更乐于去倾听,于是,有时候他们的一个眼神我就能明白。当然大多时候双方需要通过翻译交流,但有时领悟力这东西比翻译更快速一一这就是奇妙的地方,我们不需要语言沟通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有一次饰演龙牙的男演员,跟我比划着,在大家都没明白过来的时候,我就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并表示他提出的是一个好主意。我很享受这种无国界的沟通。
[石老人海边实景排练]
玛雅・凡克:在一次散步中,一个工作人员提出来,是否需要实景演练,因为两个人的爱情就发生在海边,并以此慢慢展开了整个故事,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在海边排演。实景演练的时候,演员穿着戏服,有的还要装扮成水母和海草的样子,所以我想他们每一个人都更有感觉,更投入其中。
[中德话剧市场的差距]
王克:在德国,看一部话剧,票价很低,很多都是公益性的演出,演出的场地也非常不同,有的在宫殿,有的在黑匣子里,有的在正规的剧院,我也曾跟导演、制片人讨论过演员的收入,他们很吃惊,因为他们创作人员、演员从来不考虑这些,如果演员关心收入怎会投入到艺术当中去呢。他们有很好的剧作队伍,他们的道具仓库保存得非常完好。
德国话剧院的规模很大、制作水平很高,而且剧目繁多,观众也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更加增添了我们的“斗志”。其实,关于“导向、艺术和市场”这一话题,我们一直在协调,在做不同的尝试,我们也有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的精品剧目,也有市场运作的试验剧小剧场,还有儿童剧亲子剧场。建院50年来,第一次有《龙牙》这种尝试与合作,对于话剧院来说,是一种新提升新亮点。
Maren:《龙牙》的票价在这里的票价60、80、100元人民币,换做欧元不算贵,但跟当地居民的收入比起来,还是贵一点点,在柏林还有1 DO欧元的剧目。在德国,剧场的上座率是要考虑的,上座率低的剧院会面临被关掉。因为与国家签订了合同,观众多便会得到支持,观众少则会面临失去支持。对我们而言,只是通过门票赚一点点收入。
[给中国话剧的建议]
王克:相比较北京上海,青岛在全国属于低票价。
Maren:诗歌朗诵会也会算在话剧院的日常工作里。
玛雅・凡克:都面临观众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岛、中国,因为有电视、电影、网络等其他的新媒体在竞争,所以能走进话剧院的人数并不多。
Maren:看过一些青岛话剧的剧目,年轻观众还是有许多人来看的,而且是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话剧。
王克:每年我们有童话剧亲子剧场100多场,演出七八个剧目,时常有爆满需要加场的情况,但成人剧还不行,靠自然卖出去的票,只有50%,不是消费能力,而是话剧是小众欣赏,是观众品位的体现,来欣赏的人都能被巩固住,但他们是小众群体,北京、上海经过几年的培育,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导演过程中压力和很难把握的戏]
玛雅・凡克:首先要有巨大的耐心,因为需要交流。但是双方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新经验新体验,每次都在我快要没有耐心的时候激情又会回来。演员之间的表演能够做到完美衔接、时机恰好是我一直想要把握的。我感觉要想搞好跨文化的话剧合作,不仅要学习对方,更要向对方的文化上靠近。
[特别印象]
玛雅・凡克:在话剧的筹备过程中,包括编剧和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参观过青岛当地大部分的德国建筑,我们由此得来了灵感,并应用于《男孩向左女孩向右》那一幕。说实话,现在我已经开始期待将来还会有合作。
Maren:在青岛每时每刻都很感动,对于没来过中国的欧洲人来说,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担心和不安,我曾经也有,但来了以后这种感觉荡然无存,我也会告诉即将前来的同事,安慰他们。此外,因为是与中国合作,这个项目在基金会的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王克:我们能感觉到,因合作而在一起的关系,与被邀请演出是不一样的,有种紧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