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破大学生就业的“经验”瓶颈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破大学生就业的“经验”瓶颈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最近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求职大学生最缺少的。打破“经验”瓶颈,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劳动场所,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接触社会工作的机会很少,学校安排的短暂实习,主要是为了检验和丰富学习成果。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对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既不公平,还可能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业。

话说回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用人单位的要求,对高校教育改革也是一种提醒。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方向,也应该引起高校重视。高校应当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教学尽可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应重视扩招后的学生实习问题,努力让全体学生都有实习机会。

当前,“实习难”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前奏。围绕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近各种建议纷呈,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认为大学生要注重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很多高校负责人反映,目前学校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不仅要向实习单位缴纳费用,还常常要搭“人情”。有些大学生把到商场售货、到饭店端盘子也算作实习、有社会经验了。这种情况说明,在大学生实习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对接,值得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必需的一课。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有关部门要求所有高校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危机当前,能否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见习,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考验。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对用人单位而言也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接受大学生实习,便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毕业生选拔,是发现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有效渠道,值得各单位列入工作计划,认真落实。

新医改对教改的启示

刘克梅

4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医改新方案中,“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说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和亮点。“它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新医改方案注重民声,吸纳社会各界的智慧、民意诉求,修改将近200次,亮出了“公益性”和“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口号,就是划时代进步。希望这种“新医改精神”能为教育改革的难题破解提供决策思路和改革参考。

“医改非改不可”是因为中国的医疗价格已贵到了“天价水平”,医德医风已经扭曲到了不道德边缘,医疗作为社会公共品的属性已经蜕变了。现在的教育也出现了“医疗行业的症状”,上学贵、上学难、天价学费、择校生、贫富不均等,成为教育常态。教育应该履行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反哺责任哪里还有?就算是有些重点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豪华,这种教育产品仍然不是优秀的,因为教育品质不端、教育信仰拜金,教育文化过于功利,已经难以在精神上征服孩子,得到孩子的认同崇拜。

既然教育是法定公益品,政府也应该像对待医疗改革那样对待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医疗改善的是人们的肌体健康,而教育改善的却是人的精神发展、民族素养以及人力资源。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比任何公共品都重要很多。

看看我们的教育投入,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已经16年了,仍没得到实现,没有足够的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教育公益性就很难落实。

教育改革可以参照医改模式,多听取社会公众和专家的呼声,多注重民声民生在教改中的决策含量,多考虑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如果再进行细致设计的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应该像新医改一样,将公共财政的投入责任放到首位,为教育发展提供责无旁贷的公益性方向,尤其要大鸣大放的摒弃教育市场化行为和拜金主义倾向,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人们期待的公平教育和公益性教育也就能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