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第三部门是政府在转型时期还权于民,构建合理科学的政治制度的有效介质。虽然在我国第三部门慢慢地开始成长,但是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人们对于第三部门的观念,法治不健全,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国情所引起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合理管理。党和政府应加强对第三部门的重视和指导,给予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充分给予第三部门信任与权力,这样便能最大化地发挥第三部门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
关键词: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05-02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
(一)理论背景
第三部门研究是当前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学从关注“公民社会”开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分析性概念,公民社会被当作一种社会实体或历史实体来研究。致使找到与第三部门的交叉点。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从其他研究领域都对第三部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比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律等领域。公共管理作为社会学的基础学科,对于第三部门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第三部门,并且开始对其展开研究。才开始的第三部门研究,科学家们注重的是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各种机构设置、经济来源、社会功用等方面,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实用主义色彩。但是在90年代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第三部门与国家、市场的关系等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第三部门的概念和公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公民社会理论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天赋人权。由于对于社会领域构成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对第三部门产生了兴趣。之所以人们对第三部门产生了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社会领域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而社会领域构成论又有二元论和三元论。二元论是指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区分,这样的划分便规定了政治国家的权力只是作用于国家的公共领域,而人们的生活私人领域便独立于国家的统治,生活领域还包括经济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90年代后,三元论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即由政府社会、公民社会和经济社会三者一起构成社会整体领域。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与此同时,他也强调第三部门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第三部门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实现了大规模的效果。如何能够达成第三部门的大规模效应?最终原因必然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虽然在我国第三部门的研究起步晚,但是西方学者早就对此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假设,比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等。从这些假设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公共事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第三部门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了。第三部门在发达国家发起,后来由于全球化的结社革命,发展中国家的第三部门也随即产生和发展,到了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第三部门也进入了全速发展的时期。
(二)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兴起
第一,第三部门在中国得以发展的政治条件,便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第三部门不可能得到发展,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掌控一切。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格局逐渐向着三元社会格局即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一体发展。这样,政府的一些权力格局便产生了变化,一些权力得到下放,社会具有了一定得自治权,社会利益结构开始分化,很多利益转移到了个人和社会的公共领域。加上人们有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们追求更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这样第三部门便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第三部门产生的经济基础便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市场经济,这样市场既不能脱离政府完全的自我管理,也不能脱离非营利组织而存在,市场需要的是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市场不能完全自我控制,在一些公共产品提供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其次,政府可能能够承担一定的市场失灵的经济负担,但是政府也不能同时调动社会所有资源满足全部的社会公民的需求,所以也存在着政府失灵,这样的社会现状便需要另外的组织来提供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平衡经济发展,缓和各种社会矛盾。这样便产生了第三部门。最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社会的经济积累为第三部门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社会基础,同时,改革带来的利益新格局和社会的新格局也要求新的社会组织产生。
第三,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使社会产生了对第三部门的需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可以上说是国家与公民组织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因为政府的专权统治,基本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由政府机关承担,人们很少有自主选择权。但是,社会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社会人事制度的改变,人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渠道增多,资源分配不再是政府独揽,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第三部门应运而生。此外。政府机构改革突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获得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的自,这样也使第三部门能够有所发挥,大量的非营利性的组织和民办非企业组织涌现。正是由于社会改革,利益分化,人们所要求的社会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政府单方面统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已经很难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为了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也只有借助第三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对于公平和奉献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样,第三部门的公益性正好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四,人们思想的转变也推动了第三部门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改革变化加快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相信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和质量,政府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同时,人们也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不仅追求经济上的满足,也看重自我提升和完善,实现自我价值。
二、第三部门在我国的发展的现状
正是由于第三部门最初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传播过来,不可避免地在我国的社会条件下第三部门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各种限制条件。
1.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尽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飞速发展,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主要任务。中国虽然受全球化的影响,和西方国家一样萌发了第三部门,但是第三部门不是社会主流。另外一方面,中国政府仍然是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中,第三部门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也是在政府的监管和控制之中。
2.第三部门在管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行政化和过度营利。一方面,第三部门多数在政府的监管之下运行,使其在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方面很难完全发挥其功能。另外一方面,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很多部门追求经济利益,这样失去了其公信力,也让第三部门很难发挥其社会作用。
3.第三部门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存在不足,限制了它们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体制内,由于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面对于依赖政府的支持,缺乏自主性,这样便很难提供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发挥其社会作用。在政府体制外,第三部门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加上没有政府的监管,在操作上更加不规范,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很难避免过度营利化。
4.人们对于第三部门的观念、认识等其他原因限制第三部门发挥作用。法治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第三部门的发展。当前,一些人认为第三部门并不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导致人们对第三部门的顾虑没有消除。由于对第三部门的不信任使第三部门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面临着狭窄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对策
1.政府应正确认识到第三部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加强对第三部门的理论研究,积极指导第三部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国第三部门虽然在各个行业都有起到一定得作用,但是其作用十分薄弱。政府应该联系相关的专家,认真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
2.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第三部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社团、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第三部门的整合与管理。随着第三部门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在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同时应该更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次,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的转型期,所以应该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1996年在法律修订上,因为社会力量在公益事业上的作用,调整了非营利和非企业组织的管理范围。第三,第三部门的立法应适当提高立法层次,这样能够使其有更好的约束力。
3.政府要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对第三部门进行直接扶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是第三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金缺乏严重地影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政府在加大对第三部门的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还要加强其市场运作方面的放权,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第二,调整第三部门内部的人员设置,创造出适合内部成员自我发展的环境。第三部门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其内部员工的良好素质,对于第三部门的内部员工首先要优化其年龄结构,多注入年轻的血液,提高第三部门的活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吸纳社会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第三部门的活动进行专业指导,最后加强组织建设,使员工有自我实现的空间。第三,政府加强对第三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运用多年改革积累的经验指导第三部门的发展,同时,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使第三部门能够顺利运作。
4.政府在逐渐放松对于第三部门的监控的同时,也要做好适当的监督工作。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政府的职能有很大的改变,很多包括一些咨询服务、社区管理等社会管理事务都由第三部门接手。这样第三部门便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政府并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要不断地制定政策法规对第三部门进行监管,引导第三部门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既要保持第三部门一定的独立性,又要适当地主导其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当前国情和第三部门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晶.公共物品.基础研究与政府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4]孙钰,姚晓东.提高公共物品配置效率为题研究[J].现代财经,2001(2).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郭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陈阵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