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境约束下天津市工业布局的演变与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境约束下天津市工业布局的演变与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特大城市环境问题发展的脉络为主线,剖析在环境要素作用下,天津城市工业布局“集聚-扩散-再集聚”在发展中适应重构的演变过程和机理,提出在发展与环境资源脱钩、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约束下,破解环境资源压力的整体性工业发展布局设想及补偿机制,供都市化地区工业布局与环境管理借鉴。

关键词:环境约束;天津工业;布局演变;布局设想;补偿机制

Abstract: As the especially big city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main 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ianjin city industry layout" assemble - diffuse and assemble" in development reconstruct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total quantity control system decoupling constraints, cracks th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pressure integr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yout ideas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urbanization, regional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ianjin industry; layout evolution; layout idea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参见图1,是中国民族工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曾创造过许多个全国第一,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改革开放31年来,天津积极应对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走过了“集聚-扩散-再集聚”在发展中适应重构的布局演变历程,工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工业能效中国领先。面对发展与环境转型时期越来越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责任,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仍将长期并存,环境要素如何导引、约束、补偿工业发展与布局,需要以环境战略的高度优先做出安排。

图1 天津市区位图

1工业源环境问题发展的脉络

天津的环保事业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工业污染防治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70年代监测污染,治理“三废”;80年代完善制度,防治污染;90年代控制总量,推进可持续发展;本世纪以来建设两型社会 ,培育生态文明。

1.1污染城区,环境阻碍工业发展

天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1970年代,工业经济增长以粗放的外延式扩张为主,在工业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环境质量状况却日益恶化。主要是:水资源出现紧缺趋势、水体污染、大气质量下降、“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以工业污染为主转变成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重。为此,天津市于1979年成立环境保护监测站,开始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监控;设立“三废”办公室,主要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监测、处理和处置。1978年,工业煤炭消耗量760万吨,工业总能耗虽然仅相当于2007年的1/5,但由于原煤含硫份较高、燃烧工艺落后、脱硫工艺缺失等原因,尤其在采暖季节,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污染已与现在相当。1980年,成立了环保办公室。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进入全面恢复后,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发展要求。

1.2污染扩散,集中治理难度倍增

1980年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主线。

一是传统工业发展,城区规模扩张。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天津工业发展速度提升,规模迅速扩张。1984年,全市4649家工业企业、137.73万人从业人员,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占据全市的90%左右,工业分布不均衡,参见图2。“过去工厂烟囱林立,源源不断向外冒着黑烟,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很高”。空气二级良好天数的比例仅占全年天数的四至五成。城区污染压力加大,环境质量下降,削弱了城市功能,制约了工业再发展,工厂外迁的态势逐步形成。当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塘沽区的盐田上开始兴建,标志着天津开始迈出了工业布局重心东移的步伐。工业外迁也带动和加速了郊县以社队企业为主体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

二是乡镇工业崛起,城市污染扩散。天津乡镇企业起源于1958年农村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社队企业。1983年底,全市有社队企业4811个,比1978年增加803个;从业人员达到42.7万人,比1978年增长73%,年均增加3.6万人。1984年,中国《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天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天津乡镇企业进入到连续12年蓬勃发展时期。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已经发展76064家;从业人员达到104.67万人,比1983年增长了1.45倍,平均每年新增从业人员5.16万人。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是,其中也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布局过于分散,污染物排放、设施配套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政府及时采取了企业向园区集中的空间引导方向,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实现新发展。

图2 1982年天津市区用地现状图

(资料来源:天津市城市规划志)

1.3总量超标,环境资源压力加大

90年代以来,天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进入环境保护事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从1991年开始,天津正式将环境质量控制计划、污染治理计划和自然保护计划三大类42项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在加强企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大规模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重点城市、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推进“一控双达标” 工作,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1981-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亿元升到1910亿元,能源消耗由1234增至2500万吨标准煤,而TSP则由0.68降至0.31毫克/立方米,月降尘量由46降至15.7吨/平方公里。

1996年,天津市关停了89家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1997-1999年,对2782个超标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其中,取缔关停22家、责令停产治理65家。形成了削减COD排放量6.38万吨、削减烟尘排放量2.40万吨、削减工业粉尘排放量2.15万吨、SO2排放量3631吨/年的治理能力,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下达的2000年总量控制计划目标。2000年,天津面对城市环境污染加剧,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启动了跨世纪绿色工程,当年成为天津实现削减幅度最突出的一年,参加表1。两年后,到2002年底,全市建成区实现基本无燃煤区。尽管如此,天津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的排序中仍居于倒数第11位,属于污染较严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