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影院的片源瓶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影院的片源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商业电影的空前繁荣挤压了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作为支持和保护艺术电影而存在的艺术影院却因片源的短缺而难以为继。该文通过对本土原创和对外引进两种艺术电影片源渠道的分析,揭示了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提出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化解艺术影院的片源瓶颈问题。

艺术电影;影院;片源

【作者简介】张春梅(1976—)女,汉族,黑龙江人,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工作,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管理。

艺术影院是指专门扶持放映艺术电影的电影院线。

在海外,艺术影院并不陌生。著名的德国“军火库”电影院、法国的MK2都是人们熟悉的艺术院线,美国和加拿大的艺术院线也很发达。在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政策的保护,电影院线愿意针对某些小成本影片专门拿出周末下午的黄金档来放映,尽管票价很便宜,甚至可能是赠票,但对整个艺术片市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与鼓励作用。在中国香港地区,油麻地庙街附近开设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每年至少放映50部以上的非主流电影。在中国内地,北京的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是唯一的一家艺术影院。

艺术影院的主旨是保存、发展、壮大艺术电影,就中国艺术电影目前的处境而言,确实需要艺术影院的保护,但在中国,艺术影院的生存却遇到了片源瓶颈。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

艺术电影是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电影:体现对世界、社会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思考;淡化故事情节,突出情绪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相对而言,人们习惯上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迎合市场需要,迎合大众口味而制作的电影叫做商业电影。

面对汹涌的经济浪潮,艺术电影的批判现实、价值反思、实验先锋等特性被票房的经济指标无情的湮灭了。如今中国艺术电影完成了制作以后,往往都被主流院线“抵挡”在放映厅门外,除了极个别有“良心”的影城每天偶尔排上三、五场,作为“试验性”的放映之外,谁也不敢把“黄金时段”投放在艺术影片上。于是,这些影片当然地、自然而然地“牺牲”在市场之中。更极端的是中国还有艺术电影“一日游”和零票房的现象。由霍建起执导,董洁、窦骁主演的电影《秋之白华》刚刚上映,主创尚在全国各地宣传,却被告知该片在很多影院已经下线。电影《秋之白华》的遭遇,在业内被称为国产小片、艺术片的“影院一日游”现象:在影院放映一两天或很短的时间,因无人看就被影院经理无情“下片”。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因院线对它的票房严重缺乏信心,只在很小范围如大学生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曾有报道说,某日,它的票房是零。

“影院一日游”和“零票房”这种看似正常的、又无可非议的市场“游戏”渐渐地湮没了中国艺术电影可能带来的多元色彩,中国电影市场越做越大,路子却越走越窄。当众多有价值的、能承载中国电影内涵和外延的艺术力作受到投资、票房等各方面的限制时,中国的艺术电影实际上已经被逼到了死胡同。

市场经济带给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渴望,电影产业的风向标也由艺术认可向票房大卖转变,艺术电影的空间被逐渐压缩。

然而,艺术电影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艺术电影通常在风格、样式、类型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就像是一块试验田或者研发基地,它能源源不断地为商业电影提供新的素材、灵感、风格和人才。尽管在多元电影格局中,代表小众的艺术电影毕竟是少数派,但正如工业领域不能缺少自己的研发系统一样,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良性发展同样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艺术电影,需要艺术电影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和原创性特质为电影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电影的创新提供新鲜的人才、创意和技法。

面对自身研发系统的形将崩溃,扶持和保护艺术电影成为了电影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借鉴国外成型的经验,建立专门的艺术院线,是解决艺术电影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是国际上的共识,也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最好归宿。

但目前,就国内而言,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完全没有给艺术影院生存的环境,尤其是片源瓶颈突显。

由于国内艺术电影导演对市场的失望直接导致了习惯雪藏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做地下电影,成为体制外的婴儿,这直接导致了艺术电影从数量上到质量上的全面滑坡。

以艺术电影《碧罗雪山》在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放映为例:2010年,《碧罗雪山》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捧走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在业内看来,这是片子上线的“最好时机”,可是导演刘杰丝毫不上心:“进影院干嘛?‘一日游’?然后等着被人揶揄:看看,获大奖的电影不过如此?”他认为当时国内院线仍然没有艺术片呼吸的空间,“我就存着,不发,不给你侮辱我的机会。”

最后,在上海影展上,《碧罗雪山》的惊鸿一瞥给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吴靖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极力游说,最终劝服刘杰把片子拿出来,在MOMA试映,没想到带出了以后一连串的放映“奇迹”。该片从4月中旬在MOMA首映,第一场198人的放映厅,卖出100张票,第二场换到108人厅,卖出60多张,从第三场开始,108个座位几乎场场爆满,还有不少观众嚷嚷买不着票。影院不得不两度追加放映场次,将档期拖到6月底,并且控制每场的预订票数。“以目前的状况,很有可能7月还要加映。”影院节目及市场推广经理吴靖预计。

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一直苦于找不到足够多的好片源。去年一年,MOMA独立放映的艺术片共有140多部,其中只有12部国产新作,30多部是老片回放,而99部,是来自各国交流影展的外片。吴靖无奈的表示:“我们不可能只靠艺术片撑场子,国产片撑不起来,引进国外的又有太多限制,只能选择同时放映一些带有文艺气质的商业片,甚至是商业大片。”一方面是艺术影院找不到片源,一方面是寒心的艺术电影导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片源这个瓶颈一下子就卡死了艺术影院的生存。

虽然在中国现阶段艺术影院要克服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片源问题。目前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除了在特定的时间放映一些有限的艺术片,大部分时间里也和其他商业影院一样,同步放映商业大片,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笔者在MOMA观看《碧罗雪山》时,发现同期在映的《哈里波特》等商业大片一个也不少,都赫然在放映列表中。

片源问题决定了艺术影院的生存和品质。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艺术影院可以适当的靠商业片增加收入,但其主打还应该是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片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土原创,一部分是对外引进。

在法国,为了激励本土青年导演的艺术创新,在政策上提供了保护和支持:首先是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直接资助电影处女作的生产,一般每年的政府电影扶植资金,16%用于处女作的生产,其产量约占每年电影产量总数的20%。仅1995年法国就资助了19部处女作,约占33部申请投资处女作的60%;其次,各电影节和基金会也非常重视处女作,如昂热电影节(Anger)、贝尔福特(Belford)电影节等,戛纳电影节还专设“金摄影奖”以奖励艺术和实验电影的创作,此外,一些基金会如Gan基金,Martini基金和Gervais基金也以此为己任;最后,法国政府还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发行商多发行处女作。这种机制不仅鼓励艺术创新,还催生了法国电影创作新人不断出现,也从根本上使得法国具有保存本国电影市场的能力和实力。

我们也应该从多方面给予本土原创精神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以提升原创者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