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改革,也是开放。国际形势与我国比较优势的新变化,对深化涉外经济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同时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上海自贸区正是承载着这样的改革目标。自贸区从功能来说,主要就是在涉外体制改革上进行探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标志中国透过制度创新推动经济转型踏上了阶段性新一步。在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市场力量,来释放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具体测试开放资本账目的风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变局,可以说,自贸试验区别具对内对外的双重发展战略意义。

自贸区对我国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这块划出来的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上,将会有多少令人兴奋的试验,众人颇为期待。

实际上,自贸区概念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形式和功能也不断在演变、多样化。纵览全球已有的自贸区样本将有助于提供给市场更清晰的展望及预期。

相较于欧美而言,亚洲地区的自贸区起步较晚,但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发挥无限的创造力。

普通老百姓对自贸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免税,但免税就等于自由贸易区吗?答案显然为不是。从国际经验上看,对个人而言,自贸区可能意味着免税、更低价的商品,而对整体经济而言,则是通过一个区域的高效资源配置,实现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和辐射。

上海自贸区:演绎改革蓝图 充满无限可能

从内部现况看,中国要突破由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转换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和创新推动增长,不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减少政府干预,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据整体方案,区内的改革项目,除了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外,还包括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可见上海自贸区,其实就是深化经济改革蓝图的缩影。

其中金融创新无疑是自贸区最关键的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推出现代金融服务,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最终实现资本账目彻底开放。虽然整体方案只表示,在风险可控下,可先行先试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进程和内容却语焉未详。很显然,改革牵动巨大的利益集团,相信只能缓步推行。

然而,自贸区加强投资便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备案制度替代审批制度,朝国际主流转轨;改变贸易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务使中长期增长稳定,据此保持币值稳定,以巩固人民币在国际间的支付、投资和储藏的货币功能,为外国公私人部门所广泛接受,避免步日圆国际化功亏一篑、无以为继的后尘,战略发展路线隐约可见。如今政府期诸两三年后,区内经贸、投资和金融市场化的环境,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据此作为日后跟国际市场进行经济对接的试验窗口,目标不言而喻。

换言之,上海自贸区明显包含中国对外发展战略成分。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不果,加上全球区域整合和自由化的大趋势,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经济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在亚太和欧洲制订新的贸易自由化规则,中国要避免遭“边缘化”,成立自贸区,主动与国际接轨,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可以看到,总理今年三月到外高桥调研,透露成立自贸区构想,七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草案,八月底正式批准,随即扫清了在区内放宽行政审批的法制障碍,到昨天挂牌成立,短短半年,一气呵成,反映国内外改革的需要委实已相当紧迫。

目前,自贸区所开放的六大领域,锐意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吸引外资到区内落户,发挥总部经济的效应,发展方向相当清晰。

但无论如何,把上海自贸区成功改革的项目加以复制和推广、上海成为中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政策目标毋庸置疑。如今在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布局中,自贸区内的中资银行可经营离岸金融,人民币离岸业务进一步分流。

世界优质自贸区:自由有极限

虽然依照的都是“自由贸易”理念,但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自贸区依然是依据自身优势,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当然,大部分手段都是为了保证货物、资金和公司在区内享有足够的自由

科隆港:世界第二大自贸区

提起巴拿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一定是巴拿马运河,这条已近百年历史的人工河,将大西洋与太平洋连接起来,缩短了东西方海运的距离,成为世界航运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科隆港是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一侧的起始端。

二战时期,由于美国参战,大批美军战舰和部队以及军需补给等要通过巴拿马运河,科隆港因之异常繁忙,包括许多外国人在内的淘金者也纷纷汇集到这座城市,为繁忙的运输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科隆的经济获得很快的发展。但随着二战结束,战时的繁忙景象成为过眼云烟,科隆的经济发展也随之陷入低谷。为重振科隆经济,1946年,巴拿马政府着手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于1948年6月17日,颁布法令,兴建自贸区。

因采访需要,记者曾数度造访科隆。它位于巴拿马首都以北80公里处,有高速公路衔接。虽然人口只有20多万,但却是巴拿马的第二大城市。科隆的街道和建筑布局中规中矩,略显陈旧。港口密集的集装箱吊车与市中心西班牙殖民风格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道对比鲜明的风景。

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科隆自贸区地处市中心地段,由一座高大的围墙隔开。通往自贸区内的大门均由保安把守,检查进出车辆。对于前来购物的外国游客,则统一用护照进行登记后放行,所购物品则可享受免税政策。

自贸区内分为两区,一个是仓储区,一个是商铺区。商铺区内建筑均为现代风格,虽多是楼房,但都比较低矮。整个科隆市除几座酒店外鲜见高楼。

自贸区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进口、包装、仓储和再出口是其主要经营范围,也有部分组装加工工业。据自贸区总经理莱奥珀尔多·贝内德蒂介绍,目前在自贸区有近320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运营。近年来,自贸区新增企业用户或代表处以每年100家的速度递增。自贸区是巴拿马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其占该国GDP比例达到7.5%。

作为美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自贸区,科隆成为中美洲的贸易中心,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货物,在这里被南美和中美洲各国商户交易。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是科隆自贸区的主要买家。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则是主要商品提供者。

由于以转口贸易为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贸区的贸易额能否实现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贸易的走势。官方数字表明,2013年上半年科隆自贸区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了6.3%,不过,总体而言,自贸区虽然时有起落,仍为巴拿马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于2014年竣工,届时,运河运力将实现大幅增加,因之巴拿马民众对未来自贸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自贸区管理局认为,自贸区的模式不会过时,它已经实现其创始目的,即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看,自贸区是成功的。数据表明,自贸区近年来年均创造就业机会达2.4万个,如果加上非直击就业,数字则达到6万余个。

新加坡:打造高效物流系统

新加坡西部海岸的维斯达海港运作控制中心去年9月份翻新后重新启用,这项耗资1000万新元(1新加坡元约合4.8元人民币)的项目配备先进的船只交通资讯系统,可以综合雷达扫描、船只自动识别系统以及船舶数据库等各项信息,同时监控一万艘过往航船的航行,比旧系统提高了一倍。这个控制室毗邻巴西班让港口,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就坐在18个30英寸甚至56英寸的监控屏幕前,轻点鼠标便能实时获取过往船只的详细信息,确保这一世界上最为繁忙港口的安全顺畅。从控制室往南观望,一艘艘货轮依次停靠,一座座巨型岸桥正在繁忙工作,一座座集装箱货柜码放整齐,一辆辆货车穿梭其间,一切有条不紊,并不如想象中的繁忙,高效、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和IT系统让这一景象成熟、可靠。新加坡地处扼守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重要战略要塞。为打造国际仓储和物流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商品到新加坡进行中转、运输,新加坡于1969年通过自由贸易区法案,作为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法源。

不过,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与一般国家不同,采用境内关外做法,只是提供免税区,便于商家存放、改装、分拣、展示以至再出口。

目前,从东南亚各国运抵的商品,经常在新加坡被重新包装、组合,再转运至中东和欧洲各地。反过来,中东和非洲的很多货物也在这里打包分销到亚洲各国。每2至3分钟的时间,就有一艘船抵达或离开新加坡港。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公开资料显示,新加坡与世界上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00个港口建立了联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虽然新加坡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的地位在2010年被中国上海港取代,但新加坡优良深水港的天然优势、高效的物流系统、亲商环境以及开放的外汇市场仍然吸引着全球目光。早在1989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贸易网。这一系统打通了海关、税务、军控、安全、企业发展局、农粮局等逾35个与进出口贸易相关政府部门,所有通关程序统一经过贸易网执行。原本需要2至7天的通关时间甚至可以缩短至不到1分钟,需向各个不同监管部门提交的多份文件也锐减至1份电子文档即可。

负责港口管理的港口网也是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物流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简化、整合货物转运和跟踪的复杂过程,每年处理2亿笔交易。港口网能够使港口相关方获得船只进出港信息、舱位安排、货物在港所处的状态、预订舱位、指定泊位、起重机布置、集装箱实时跟踪等信息。

新加坡税制简单,个人和企业的税费水平都很低,且不征收遗产税,也是众多企业愿意投资新加坡的重要原因。而金融自由,即外币可自由兑换,则保证了自贸区资金的自由流转。此外,新加坡虽然不是一个产油的国度,却是世界领先的加油港。

上述种种都让新加坡最终“练就”成了一个全球优秀的自由贸易港。

迪拜:优越地理位置是基础

迪拜,中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几乎每一分钟都有航班和货轮抵达或离港。豪华奢侈的高档酒店、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令人疯狂的血拼购物……无不印证着这座“黄金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迪拜这个从沙漠中崛起的“奇迹”并非像其他海湾邻国缘自丰厚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而是主要依靠其因势利导、成功打造的自由贸易区。

迪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咽喉要道,优越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衔接东西方交通和时区的纽带。无论到东亚的北京、西欧的伦敦,还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从迪拜出发都只需8个小时。据测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处于迪拜8小时航程范围内,而三分之一的人就处于仅4小时的航程范围内。曾有迪拜人不无骄傲地说,在日常工作时间内,他们可以上午和亚洲客户沟通,下午和欧美国家联络,从而保证处理信息的最高效率。地理上的先天优势成为迪拜发展自由转口贸易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迪拜开始大规模填海和开凿工程,逐步打造出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海港——杰贝阿里港,而1985年应运而生的杰贝阿里自贸区,作为中东北非地区最早、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自贸区,其创立的行政法规、鼓励政策和运营模式,都成为此后迪拜和其他酋长国参考借鉴的模板。

杰贝阿里自贸区位于迪拜城区西南约50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处于世界第三大港口——杰贝阿里港和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机场——马克图姆国际机场之间,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区内公司超过64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50家。由于区内没有繁琐的官僚程序,提供高效、动态的管理系统,包括一站式服务点,使投资者能够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快速创建企业并专注于自身业务。

杰贝阿里自贸区充分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向客户提供许多激励措施。中东国家的法律传统上规定所有外资企业至少51%的股份必须由当地公司控制,但是在杰贝阿里自贸区内,优惠政策包括外资可100%拥有企业所有权、50年免征公司税(还可延长)、资本和利润可自由汇出流动、进口和转口贸易零关税等等。此外,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自贸区还向客户提供从区内住所、休闲娱乐、餐饮超市以及医疗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法律层面上,尽管自由区设立在本国领土内,但却被认作是海外生产中心。在自由区内经营的公司均被视为境外实体,或独立于阿联酋法律监管外的公司。

过去4年中,杰贝阿里自贸区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自贸区。杰贝阿里自贸区亚太部经理马祖基·哈立德介绍,自由贸易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批外资银行的入驻,而金融业的不断繁荣又反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同时,大量海外移民的涌入还大大拉动和推进了迪拜服务业的发展。即便是在2009年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后,自贸区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远没有金融和房地产行业那么大,对于迪拜经济的逐步复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