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向联系探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向联系探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读懂一篇文章,无非读懂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里涉及到内容、技巧和写作意图几个方面。对于散文来说,读懂“怎样写”显得尤为关键。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大家便犹如一个魔术大师,把玩着各式材料、各式技法,变化莫测,却又“万变不离其宗”。正因如此,散文灵活多变的技巧就成了散文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也成了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如广东2011、2012连续两年的高考都有表达技巧题的考查。这个点涉及到的能力层次高,虽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学生的弱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会把技巧题的备考重点放在对一些手法术语、手法效果的识记和答题思路的规范上,以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答题模式。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却有些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解决手法题得分低的问题。因为这样备考无疑是将手法部分“孤立”了出来,成了一种“孤岛求生”的模式。而实际上学生技巧题得分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无法根据文本准确判断出用了哪种手法。这里很明显有两个问题:一是考生缺少一个宏观的体系,不知手法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致出现“心中手法一大堆,就是不知这里是哪种”的“有米也难炊”的尴尬境况;二是考生缺少依文溯旨的意识,不辨文章材料之间的主次关系,以致出现“手法空有套话,难有真实‘效果’”的答题困惑。所以,笔者认为技巧类题型的备考中应该重视帮学生形成一个宏观的体系,培养他们依文溯旨的意识,以求“横向联系定手法”“纵向联系明手法”,多维定位探得手法,觅得一条出路。

一、形成一个宏观的体系,横向联系定手法

对手法的储备积累不能采用一种“孤立式”的记忆模式,而应寻求一个宏观的体系。这样一来,当考生拿到一道具体的题目时,便可借助题目关键词的帮助提醒迅速判断并寻找到它的所归属的组织,从而比较顺利地从仓库中找到并提取自己的“可炊之米”。

我们不妨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这样一个体系:

下面我们以2009年至2012年高考中散文阅读中的技巧类题为例,来探讨如何横向联系,宏观定位,快速觅得手法的问题。

第一组:

2009天津卷《老屋》第19题: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要点: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第17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答案要点: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

2011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答案要点:运用第二人称,有一种亲切感;有利于作者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在这一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从题目的问题中获得“语言表达”“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关键信息,很容易就确定这是属于语言运用这一角度的内容。那么在具体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自然淡雅、苍劲雄健、平和冲淡等),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等)这些方面来对手法进行定位。

第二组:

2012全国卷《听朗诵》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要点: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2012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第18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答案要点: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2广东卷《荷叶》第16题: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要点: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2012四川卷《柴禾》第15题: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要点:作用是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在这一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从题目的问题中获得“构思”“结构”“开头”“谋篇布局”等关键信息,借助它们我们可以迅速通过横向的定位,将目标区域锁定为结构安排角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该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如开头、结尾,或是中间),在根据不同的位置做出相关手法的定位。若是问及全文的布局谋篇,则是分析文章如何起承转合。

第三组:

2012四川卷《柴禾》第16题: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上系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要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2010上海卷《天目山》第9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做赏析。(3分)——答案要点: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009全国卷2《岳桦》第17题: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要点:拟人、比喻。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在这一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从题目的问题中获得“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关键信息,很容易就确定这是属于表现手法,甚至是更为具体的修辞范畴。这样的情况显然更容易对症抓药了。

第四组:

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案要点: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答案要点: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

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抓药”的细节。(3分)——答案要点: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19题: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答案要点:顺叙。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在这一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从题目的问题中获得“描写”“叙述方式”“细节”等关键信息,可以确定这是属于从表达方式角度进行设题的手法类题目。一旦确定了这个范围,那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思考:各种表达方式运用是否自如;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在以上四组高考散文的技巧类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答案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可以套用的“套话”,可见,若能够准确判断出它归属的手法范畴,那么作答将变得有章可循,更为容易。

二、培养依文溯旨的意识,纵向联系明手法

散文的选材、语言、谋篇、技巧等形式与内容主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即作者选择什么材料,运用怎样的技巧,如何布局谋篇都是服从主旨的需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抓住“主旨”这个统帅,我们看到的就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一些独立的场面或景物组合。这就提示我们在处理手法题时,不可孤立地来想手法,应联系主旨,推知作者的用意,再来探求手法及其效果。欲速则不达,若一味直奔手法,往往是弄巧成拙的。

我们不妨又以一个表格的形式来展示手法与主旨的纵向联系:

总之,景、人、事、物只是中介,透过这样的中介,去达到作者隐藏着的写作意图,就更容易判断出所运用的手法。下面我们也以2009年至2012年高考散文阅读中的手法题为例来寻求手法与主旨之间的关联:

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

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在这一题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文章题为《严冬海猎》,即在严寒的冬天的一次海上狩猎行为。从标题看,这是一件事。那么文章应该是属于写人叙事的,要么是叙述一件精彩的事,要么是通过事来写人。总之景物描写不可能是文章的主要意图,那么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就属于次要的地位,应该是为事为人服务的。答案中“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这样的表述证明了我们的分析。

2009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彩色的荒漠》借助“彩色的荒漠”来歌颂“石油工人”。“石油工人”是主要的对象,那么有关石油工人的言行举止就属于正面表现人物的内容,如一组排比句直接刻画了工人们坚定的姿态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而文段内出现的“沙漠地貌”“雅丹地貌”“我”“天然气的声音”等对象就属于作者用来侧面表现“石油工人”的其它对象。文段中“雅丹地貌”犬牙交错、怪石嶙峋,与开阔、平坦的沙漠地貌形成对比,突出了在这里依然能打出石井的工人的不畏艰险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至于“我”的感受及对“天然气”声音的比拟都从侧面表现了工人们的贡献让人欢乐、敬佩和感激。一旦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处理好了材料之间的主次关系,那么“正面展示”“突出”“侧面衬托”“比拟”等手法就手到擒来了。

2012广东卷《荷叶》第16题: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残荷”,那么“宏村”就属于其它的次要地位的对象。作为次要对象,它是为主要对象服务的,所以它是用来引出“残荷“的,答案中“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就是依此作答的。另外,题目强调是“秋景”,这也属于非主要对象,所以这“景”便只作烘托“残荷”的氛围只用,答案中“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就是此说。

综上所述,心中有一个宏观的体系,就能避免杂乱无章、乱抓一把,及时根据题目提示判断角度,迅速准确地定位手法;通过追溯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意图,辨清对象主次,就可以轻松明辨正面侧面,有效抓住手法。“孤岛求生”是要讲运气的,孤立地备考技巧类散文阅读题是不科学的赌博式行为。只有及时构建多途径求生方案,做到多维解读,多向联系,才能更为有效地做好手法题的备考。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