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最近发展区,为有效学习搭建“脚手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最近发展区,为有效学习搭建“脚手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理念】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有难度的。经过深入研究教材,并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我本着把复杂难懂的知识尽可能简单化,把抽象思维变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形象思维的态度,决定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和二次开发,以充分体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因为课堂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真实发展,而非仅仅是完成教材任务。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

1. 复习导入

提问: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画方向示意图)

2.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装满酱油的瓶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2)浮在水面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尝试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现场感受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活动:每组一大桶水,一个下沉的酱油瓶。每个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浮力的存在。方法是:用一只手先在空气中掂掂瓶子的重量,再放入水中掂掂,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建构主义强调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教科书上举的是一个从井中提水桶的例子,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有机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我选择现场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让学生感受、体会,这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过程,后面的学习将因缺乏基础而无法触动学生,甚至被架空,从而使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所以教师必须为后面的有效学习搭建一个“脚手架”。】

(2)汇报:体验活动结束,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发现,下沉的酱油瓶在水中比在空气中要轻,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但是这个浮力具体有多大就无法靠感觉来判断了,必须要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

4.学习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下沉酱油瓶受到的浮力具体有多大的测量方案并交流。

(2)测量一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且记录下结果。

(因测力计测量范围有限,可使用钩码来代替酱油瓶)

(3)收集并整理数据。

学生通过对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重力的数据进行对比,看到浮力的存在,并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有了前面的体验活动,学生会发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而变轻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水的浮力。他们都知道,只要测测酱油瓶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重力,对比一下变轻的数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因测力计测量范围有限,我们使用钩码来替代酱油瓶,进而顺利地过渡到测量钩码的实验,呈现出材料的结构性。而通过认真测量一个钩码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使每个学生切实地学会如何去测量一个下沉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又为接下来探索“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出示大、中、小三个石块)它们在水中都是下沉的,哪一个受到的浮力最大?为什么?

2.用刚才测浮力的方法,测一测,验证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分析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且选择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汇报三块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以及实验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后发现:大石块受到的浮力最大。但大石块不光是体积大,还因它是最重的。所以,有的学生通过数据发现,重力越大、浮力就越大。最后,综合大家的发现,得到结论:重力越大,浮力越大;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4.引导学生修正实验发现

(出示橡皮泥和钩码)

材料特点:橡皮泥体积大,重量轻;钩码体积小,重量大。

教师介绍材料特点,然后提问:运用刚才的实验发现,哪一个浮力大?

(学生发现,用刚才的实验无法准确作出判断)

学生动手再次测量,交流发现,共同修正刚才的实验结论,即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师创设矛盾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第一层次发现的结论进行思考并修正,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们再一次卷入了探究之中……这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巩固思考

(出示图片)思考:同一个下沉的酱油瓶,随着其进入水中的部分越来越多,浮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完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又会怎样变化?

(学生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对学生重新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进行检测。事实证明,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一切繁难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