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尔勒没有北京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尔勒没有北京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像阿尔勒摄影节的法文原意“摄影开会”一样,这个“法国摄影艺术的风向标”来到北京,只是来和中国摄影界开了一场会。

4月至6月,41岁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来到北京。“这确实算阿尔勒摄影节第一次走出家门。7月3日,阿尔勒将迎来第41届摄影节,共有大小60个展览呈现。在它41岁生日之前,我们赶来北京分享交流一些经典作品。不过,20多年前我就对中国摄影充满好奇,阿尔勒也与中国摄影师结识已久。”身为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马格南图片社前社长的弗朗索瓦・赫贝尔(Francois Hebel),向《新周刊》清晰回忆着他及阿尔勒和中国摄影的最早渊源。

1986年,赫贝尔第一次任职阿尔勒总监,萌生了一个“事后看来很必要”的想法,即让助手卡尔在旅行期间顺便寻访中国有意思的摄影师。“当他真的付诸实施后,我却刚好离开了。鱼得乐(法国前外交官、曾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接手了我的职位,并在中国邀请了吴印咸、吕厚民、张海儿、凌飞等出色的摄影家赴法参加了第阿尔勒摄影节。”

这在当时被评价为“比较大规模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摄影的一件事”。2001年,再次回归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岗位的赫贝尔,继续对中国摄影界保持密切关注。2003年,他从平遥摄影节中挑选出15位摄影师,赴阿尔勒举办展览。2007年,又邀请大山子798艺术区的摄影家访问法国,再次推介中国摄影。“这十年内,中国的摄影师是在阿尔勒展出最多的,他们的成长也是最快的。我一直在想应该再好好合作一次。”

无主题

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由吕西安・克莱格等人创办的阿尔勒摄影节自1969年诞生后,每年举办一届。“克莱格的初衷是将美国摄影艺术引入法国,使之与法国摄影艺术冲击、碰撞。后来,摄影节向更多国家敞开大门。而且几乎每年都会邀请不同的策展人设定不同的主题。”不过今年移师北京的阿尔勒,虽然带来了重量级的吕西安・克莱格、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家的经典个展,但整个摄影节却选择了“无主题的主题”。

“我们不想用特定的主题约束作品,主题就是‘阿尔勒在北京’。”策展人荣荣、映里说道。在作品的选择上,他们也坦言,首先得考虑中国观众对阿尔勒“或许会有一个接受认知过程”,“所以策展时会选择他们比较成熟的作品”。

除了国际摄影力量,中国摄影师是这次主会场庞大的队伍。有阿尔勒的熟面孔,吴印成、杨永良、荣荣等,更多的是大量国内成熟或新锐的摄影师,韩磊、颜磊、莫毅、刘勃麟、苍鑫等。

“1988年时,那一代中国摄影师的特点是擅长黑白摄影,整体风格都比较浪漫。2000年以后,新一代中国摄影师构思特别强,很多作品像拍电影一样,技术上也直接跳到了电脑时代,有很多实验性的尝试。这一次,更加明确感受到摄影变得极具概念性,并逐渐引导当代艺术潮流。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更加时政化,对于城市的变化、人与人的变化、消费主义社会的影响,他们通过镜头都在传达自己的敏锐思考。”赫贝尔对《新周刊》强调说。

开个会

虽然和吴印咸、吕厚民等“红色摄影师”前辈风格迥异,张海儿对于早期中国摄影师留给阿尔勒的“集体浪漫印象”并不意外。“我个人的轨迹跟阿尔勒没有太大关系,我自己也真不浪漫。但无需看中国摄影在阿尔勒上呈现了什么,其实是中国艺术本身呈现的发展脉络。从新文化运动到80年代末,中国整个文化包括反映在摄影上的,基本都是浪漫主义的一些变体。可想而知1988年大多中国摄影作品会呈现出一种面貌气质。”

而2000年以后呈现的风格差异并非只是自然生态,它和阿尔勒摄影节在定位上的变迁相吻合。“以前作为报道媒介的摄影是主流的,后来更加重视当代艺术的呈现,摄影逐渐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不过,虽然像布列松那一代大师当时都是在做报道摄影,“但在那时看都已是最先锋的艺术”。张海儿认为,“今天的阿尔勒可以看作是一个当代艺术节一场当代摄影的艺术交流活动。至于‘阿尔勒在北京’,也就是一次文化交流”。

“这正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体现在中国摄影界更为明显。”策展入之一、在中国从事艺术活动多年的法国人黎静指出,“中国的摄影史相对较短,从80年以后才真正拥有独立摄影师。如今很多在世界获奖的中国摄影作品并非出自纯粹摄影师之手,拍摄者可能是雕塑家或者画家。他们更像是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家),两种身份概念的区别愈加模糊。当然,摄影节的举办正是想让两种风格或派别进行交流和讨论。”

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管报道方式如何,摄影是我做当代艺术的理由。无论1988年参加阿尔勒,还是此后我一直坚持的拍摄风格。其实当你意识到哪怕一个很有社会信息的题材,最终它当然有可能呈现为当代艺术作品。”张海儿说道。

有意思的是,今年7月的阿尔勒摄影节,赫贝尔也“继续丰富突破现有的定位诉求”,前所未有地邀请到一位阿根廷“多功能艺术家”参展,“他不是纯粹的摄影师,会展出他的一些油画和大型装置作品。我相信他是在用摄影引导当代艺术”。据说这将是阿尔勒摄影节第一次展出“非摄影师的非摄影作品”。

“虽然中国摄影相对年轻,但发展迅猛。”赫贝尔说,“在阿尔勒,国际太师的作品都是在废弃的工厂、剧场、教堂或火车站展出。北京却已有这么多专业设计的摄影空间。”合作意向为三年的“阿尔勒在北京”,明年或许会有更多新的摄影语言来中国“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