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异曲未必同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异曲未必同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同课异构”的研修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观课者如何在活动中观察和分析,吸收借鉴别人的优秀元素,真正为己所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立足教学实际,围绕教研组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针对有效教学进行反思,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课堂生成的处理、课堂评价这四个方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不同教法的得失,剖析其原因,权衡其利弊,阐述高效课堂的高效之处。

【关键词】同课异构 情境 问题 生成 评价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构建课堂,做到生动高效,做到以生为本,已成了一线教师面临的紧迫问题。为解决问题,不少学校、教师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其中“同课异构”的研修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所谓“同课异构”即指同学科同课题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同课异构”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学习平台,参加活动的教师在比较借鉴中,充分学习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欣赏到了不同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幸参加不少“同课异构”活动,经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执教者因秉承的教学理念不同,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各异,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产生巨大的差异。

一、“构”情境,激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数学教学情景应该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学生熟悉的情景,尽可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开始愉快的学习。

“同课异构”活动中,上课伊始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是活动的一个“亮点”,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有许多引入情境,既朴实又实效;即生动又有思维含量。仔细品味,精彩的情境导入,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1:三位教师在上《有序数对》时,第一位老师提问学生:在教室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第二位教师采用两个问题:(1)展示书P38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2)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时,每个人都需要一张电影票,你是怎么根据电影票上的数字找到位置的?……

第三位教师别出心裁:

师:今天老师想在咱们班抽取一名幸运星,成为幸运星者将获得一份“神秘大奖”,看哪位同学能获得这份大奖。老师把你们的排数和列数都写在纸条上了,请一位同学来抽取今天的幸运星。(一生抽得第二列。)

师:你知道幸运星是谁吗?(大家开始把目光集中在第二列的几名同学身上。)

师:具体是谁确定吗?可能会有几个人?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不确定,如果从左数第二列有六个人可能是幸运星,如果从右数也有六个人可能是幸运星,所以可能有12个人。(再找一生抽第二张纸条,抽的结果是第三排。)

师:你能确定幸运星是谁了吗?

生:有四个同学可能是幸运星。

师:今天只抽取一名幸运星,我们该确定是谁呢?我们来个约定:列数从左向右数,排数从前向后数,请获得幸运星的同学站起来。(一同学快速地站了起来,很兴奋的上台领取奖品。)

师:老师恭喜你成为今天的幸运星,希望你再接再厉,努力学习,你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大家给予热烈的鼓掌)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位教师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来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第三位教师创设了“抽取幸运星”这个情境,由于这个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的热情立即被调动起来,不仅直接参与的学生玩得开心,而且其他学生也高兴,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学习气氛,如此良好的开端,难道不是成功了一半吗?

总之,情景创设必须有一定的“思维量”,必须源于课程的同时,还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教师若不注重思维情境的创设,只是从“如何将知识引出”,或违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现实,不仅学生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课堂学习交流的气氛不活跃,学生思维活动“动因欠佳”等现象。特别是新课引入环节所创设的情景,我们更需深思其“有效性”的意义及规律,因“万事开头难”,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构”问题,提能力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快速引出课题,提出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思考的材料,是学生思维交锋的战场,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问题设置有效、有理、有趣是教学自然行进的前提。若所提问题过难,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数学的兴趣;而问题过于简单,或脱离实际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2:两位教师在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一位教师设计:同学们,小明想应聘某公司的营业员,她已经通过了老板的面试和口试,老板还想出一道题考考她,题目是: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吗?你能帮助她吗?另一位教师设计:我办公桌上有一块装饰用的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整理时,不小心打碎了一部分,剩下这样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你有办法帮老师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吗?你有几种方法?

案例2中,第一位教师问题引出后,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多数学生没有关心能否用现有的知识来解答,而是津津乐道地讨论起公司的老板怎么会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学生悄悄地说老师瞎编。新教材力求创设现实的数学问题,这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这几乎已形成一种共识,于是就难免会出现那样把公司招聘与这种几何问题捆绑在一起的不合情理的问题设计,不仅让人感到别扭、生硬,很难迅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不利的因素,干扰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再说在这个问题中,可进一步挖掘的内涵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