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粉墨人生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粉墨人生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手记:让外国人把京剧带回家

近年来,我在一次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强烈地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了解的不足与片面。那些发表在西方主流媒体上的图片,大多是由外国摄影师以个人的视角、西方的观点来解读甚至误读出来的中国。作为中国摄影人,该怎样向世界更好地宣传中国呢?

2006年,随着北京2008奥运会在全国范围的升温,不少摄影人选择了拍摄奥运场馆建设、奥运文化,而我则盯上了中国的国粹――京剧。奥运会期间,会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他们除了游览中国的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还会走进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如果他们想把京剧介绍给自己的亲朋,用什么方式传播更适合?我想到了出画册,这样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帮助外国人解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拿回去作为礼物送给亲朋们,告诉亲朋中国还有这样好的戏剧。于是,我就有了拍摄中国京剧的念头。

虽然生长在北京,但对于京剧,我并不是很了解。这老祖宗留下的京剧艺术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贵为中国国粹?2006年,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剧场。

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我只能白天正常上班,傍晚下班后赶往剧场,有时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从晚7点戏开场一直拍到10点多戏结束。那段时间,一有空闲,我就泡在北京的长安大剧院、前门附近的梨园剧场、中国京剧院等几个大的剧场和京剧演出团体中,一场接着一场。有时一场戏会拍许多幅,有时却只能拍十多张。这样,陆续赶了近30个场次。

在拍摄前,我曾设想过各种表现手法,但考虑到读者群和京剧本身的特点,最终还是采用了虚实相间的纪实手法。我认为京剧最独特的舞台审美习惯就是“有无相生,虚实相间,劳逸结合”。在拍摄中我力图领会京剧的表演艺术,同时希望运用与此相统一的摄影手法再现它的神韵和精华。在用彩色去表现和还原京剧的“艳”、展示京剧的“魅”的同时,我也拍摄了舞台上所看不到的画面,如演员的幕后生活、孩子的学戏场景以及日常的排练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觉得每出戏都有三个舞台,前台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演绎的都是人生故事;在剧场后台里,不同的戏箱已然“摊”开,这儿是细软的内衣,那儿是华丽的蟒袍,盔头纱帽、靴子和刀枪都各就各位;化妆室也分等级,头牌演员有自己的“单间”,二路是几个人在一起,群众演员经常没有准地方,剧场之后,曲终人散,所有人都回归了人生现实生活的“大舞台”。

由于这些作品得赶在2008年奥运会前面世,所以我把自己逼得很紧,如果再多一点的时间,我会对自己的“作业”更满意。当然,我还会尝试运用更个性化更抽象的表现方式,把京剧题材继续拍下去。

人生被间离的视觉语言

京剧舞台上演的是人生的悲喜剧,舞台语言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就是一次视觉化的过程,是悲剧是喜剧可以自由解读,虚虚实实之间自然趣味无穷――读王瑶的京剧影像,最想说的就是这样一层意思。

初读王瑶的京剧影像,似乎给人一种发散的感觉:不管是语言形式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从语言形式上说,既有精确到细节的微观特写,也有虚无到极致的大写意笔触,更多的是虚虚实实之间游移不定的飘忽感。从生活方式上看,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回环往复,就像是意识流小说不拘泥起承转合的信手拈来,却寓意着摄影家对生活的复杂感受。也许摄影家的本意,就是试图“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这个“现场”,既是京剧人在舞台上演出的现场,又是京剧人生活在当今现实世界的现场,还包括许多喜爱京剧的观众为自己营造的虚拟的现场。而所谓的“触摸历史”,就是摄影家借助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包括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细节,重建现场。并且进一步通过凝固的文本,钩沉思想。

于是,不管是虚也好,实也罢,这样一些被摄影家看上去随手拈来的视觉语言,实际上积淀了许多人生的经验历程。当这些视觉的重构完成了“重建现场”的功能之后,或者说在“重构”的整个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其间的历史使命。所以,当你仔细阅读这些影像,并且借助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模式反复揣摩之后,就会发现每一幅画面都将以其个性化的性格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让你读出许多人生的甜酸苦辣。

这时候,我们就能从影像中读出无数种版本的“历史细节”,反过来说,这些细节也就负载了呈现历史的鲜活性的本体价值。那一束偶然出现在演员身上的光斑,也许就是命运不可抗拒的折射。而那一组如天仙般排列的京剧人物造型,轻而易举地被前景中深色的投影所解构。巨大的京剧脸谱在画面中是实的,却仅仅是历史的幻影;相反,前景中虚幻的京剧演员,则是鲜活的生命本体。这一切全然需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巧妙置换。正如本雅明的一段话所说:“过去的真正形象,只是在瞬间闪烁而现。……如果错过了可能认识它的一瞬间,就什么都完了。”不管王瑶是否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的视觉语言就已经邀请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完成一次穿梭,能否把握其中的奥妙,就看你的天分了。这也是一个出色的视觉影像制造者对观者充分信赖的信心所在。

面对这样的视觉语言,我只能这样感叹:时间永远不会重复。这也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摄影家杰鲁普・西埃夫曾经说过的话:“时间是所有摄影中的关键所在:时间在一个人的手指间滑落,时间在人的双眼中流逝,时间就是一样实在的东西,也就是所有的人,时间是光线也是一种情感……时间永远不会重复。”那么,每一次完美的定格不仅属于京剧舞台,更属于摄影家的快门,或者说,属于拍摄者心灵的敏感程度。

我无法想象当王瑶将她更多的京剧人生作品放在一起,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排场”。或者,当更多的画面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时,又将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刺激”。但是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王瑶以其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始终奔向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完美,并非是形式感上的完美,也不是人生舞台的完美,而是一次心灵如夸父逐日般精神上的完美。

人们都懂得,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表达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却不是仅仅凭借“美”所能概括的。浅显的美可以带来暂时的,但如果不加以深化,却很容易流向庸俗。王瑶的京剧人生就像是书法家完成一次长卷的书写,每一个字既要得体,整体的气势更是不能缺失。尤其是想要将如此个性化的每一幅作品完全地串联在一起,需要什么样的功力可想而知。读过王瑶的《后9・11》,我想,这样的自信还是应该有的――心灵的自由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这一点,舞台的演出自然会和生活的本原分离,艺术的创造也就只能是空谈。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幅后台的写照――一位戴着猴王面具的演员面对镜头,旁边是三位视线游离到镜头之外的卸装者。台上台下的空间一下子被拓宽了,人生和演戏的距离被缩短了。还有就是:摄影家和镜头前的这一切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某种间离的色彩――你无法用一句话来说清楚画面究竟说出了什么。这就对了,一幅主题意味过于明确的照片一定不会是一幅好照片――与其让摄影家说出太多,还不如不说得好。我想,王瑶一定会同意我这样的说法的。

以上的自言自语,就算是一个懂些摄影,却不太懂京剧的人对王瑶影像的解读。文字间所带来的某种间离效果,既算是心虚的一种叛逃,也算是和作品的一种暗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