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明人”时代:我们该把自己藏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明人”时代:我们该把自己藏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已进入了一个“透明人”的时代,一个毫无遮掩的“个人信息”商品化的时代:我们便捷地获取着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的信息也在被其他人获取甚至利用着。

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即可获得。

于是,各种商业广告、网络诈骗、骚扰短信、APP终端应用……各种再熟悉不过的信息,和你如影随形。你一边狂删那些总也删不完的垃圾信息,一边在心里冒出了个天大的问号:这些人是怎么获得你的信息的?

互联网时代的“生化指标”

文/张鹏(杂志主编)

博客链接:http:///Zhangpeng

在这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科技通过无所不能的智能终端,以及无处可逃的社交关系,正在把人类改造成与工业时代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对于这个新物种,“单位时间内个体被动强制接受的信息量,以及其可以主动选择接触的信息量”,已经成为了一种有重要意义的“生化指标”。

你每天接收到的邮件、短信、电话、微信、私信,各种应用的信息和动态推送等类型的“强制性提醒”和“打断型信息”,以及你每天可以根据自主意愿去按需观看的APP或Web内容、各种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是主动搜索和浏览等等,其实与你的能量、健康,甚至是幸福感都紧密相关。

实际上,如果在这个时代的信息压过低,对于信息化越来越强的“新人类”来说,本身也将是非常致命的问题。想象一下你们家断网的时候或者你的智能手机忘带时那种焦虑吧,缺乏随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对“新人类”来说几乎就是一种残疾。

但“信息压过高”的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病。特别是现在的实时回复、随时在线的压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内容、好友动态、甚至大数据广告的推动,对人的心理影响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未来互联网产品的争夺将会非常激烈,其争夺的本质将是对于用户允许你“触碰”的权力和频度。科技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其是不断升级的工具,而恰恰在于其改变了人类本身。那么依靠科技来创造财富的人,更需要理解人的进化。

“个人信息”不等于“隐私”

文/辛建军(资深媒体人)

博客http:///xinjianjun/

“你的隐私只剩零了,想开点吧。”1999年,时任Sun公司CEO的斯科特·麦克尼利在会上,对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和分析师说道。他认为互联网分享将彻底“杀死”隐私。

如果把“隐私”换为“个人信息”,他的预测堪称精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个人生活能够全面信息化并联网分享,个人信息的透明化已难以阻挡。

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个人信息与隐私的疆界?电话号码、微博内容、通讯录、个人照片、浏览器Cookies……这些个人信息有些你愿意分享,有些你不愿分享,这是否能成为划分隐私的“红线”?

答案恐怕没那么好得出。当我们在办公室时,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不是问题,一个小时后我们到家,却对它变得极为敏感。个人信息与隐私的模糊疆界让人头疼。

甚至有人担心,一旦发生隐私恐慌,用户把所有个人信息都打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标签,互联网的很多模式可能都要无疾而终,比如O2O,比如个性化推荐。问题在于,有时候你获得了服务,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

2011年,德国学生Max Schrems向Facebook索要了自己被收集的所有信息,结果他收到一张有1222个PDF文件的光盘,上面有他以往在Facebook的所有行踪,甚至包括已经删除了的信息。Schrems的恼火可想而知。

除了姓名、住址、电话等固定信息外,网络上还充斥着“去吃饭”、“去购物”甚至“去睡觉”等动态行为数据。想想有多少次,我们在微博中谈论自己的朋友——难道那不是在曝光他的个人信息?

为了不生活在恐惧里,我们必须适应个人信息的曝光。

一个很关键的判断是,个人信息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隐私?从实操层面来看,尊重用户控制权,以用户许可为唯一标准似乎是现在我们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个人信息的透明与顺畅流转,将对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新产业的爆发产生巨大影响。

个人信息的释放不可阻挡,这是整个互联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基石。而如何建立秩序和规则,合理开发个人信息的价值,则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不做“透明人”

文/石述思(知名时评人)

博客链接:http://.cn/shishusi

当下没有受到商家各类推销信息骚扰的人已经不多见。开了新车、买了新房、怀了宝宝、死了老人,都会有大量电话短信呼啸而至,令人不胜其烦。这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有多少人沦为了“透明人”?个人信息又是怎么泄露的?

央视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74%的公民有过信息被泄露的遭遇。现实生活中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也越来越多,在个人简历、求职信、银行开户、网络注册、住院等,填写各类表格的过程中,包括姓名、年龄、血型、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许多个人信息都有可能泄露。

面对如此脆弱不堪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首先应提醒公民务必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我国目前网络用户已超过5亿,手机用户突破10亿,银行、医院、通讯公司、保险公司,往往是个人信息泄露最主要的渠道,应对这些单位的行为作出更严格的约束,制定专门的规范、标准,明确相关责任和惩处措施。

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共识是:个人信息是公民基本权利,必须受到完善法律的保护,绝不能变成一些人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