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学科特点 轻松学好物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学科特点 轻松学好物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中物理太抽象难学,但学科特点很明显,若能把握住物理学科特点,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课堂上多做实验,通过实验帮助理解;练习中多分析,课后多反思总结,学好物理也将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42-001

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课程很抽象,很难学。其实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若能把握住其特点,也可以轻松学好物理

首先,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物体是怎么样运动的,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运用到物理规律,提高思维能力,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平时多尝试,养成习惯,也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这是学习物理的原动力。

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4题:如图1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许多考生由于生活常识不足,不知道一只鸡蛋质量大约是多少,无从下手,只能瞎蒙。这道题目本身很容易,仅涉及到竖直上抛运动的简单计算和动能定理的简单运用,命题者将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实例搬到了高考试卷中,却让考生吃了生活常识的亏。这里面其实传递了一个信息,物理来源于生活,由自然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也应回归生活,将物理规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其次,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我们无法将课堂设置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只能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以实验的形式带进课堂,我们指导学生去操作实验,增加亲身体验机会;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提升分析判断能力。实验是物理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把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理清楚,懂透彻。这样,物理规律就有了基础,也有了内涵,不再是那空洞的几个公式,理解起来更容易、更形象具体,运用起来更自然。我们在课堂内应该多做演示实验,做足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才能迅速获取已知信息,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实验,物理将不再那么抽象难懂。

再次,物理是一门注重分析的学科。分析是学好物理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于刚接触高中物理的高一学生来说,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个必要步骤。如果这两步做不好,整个物理就物理规律与物理情境脱节,规律难以被应用于解决问题。而这两步都需要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达到,不仅需要来自外在的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来自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增长。比如受力分析,许多同学总是分析不全,容易漏掉力。其实,只需要根据力的性质按顺序分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正确的受力分析顺序:重力、弹力、外力、摩擦力。重力一般不会出错,容易漏掉的就是弹力,而弹力是接触力,研究对象与周围有几个接触面,就有可能有几个弹力。分析完弹力后加上题目中的已知外力,就可以分析摩擦力了。摩擦力是以弹力的存在为条件的,有弹力的地方才可能有摩擦力,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就不会再漏掉力了。摩擦力的方向是个难点,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先假设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物体所处运动状态进行判断或计算,这样摩擦力的方向就可以判定了。

例如2010年安徽高考物理卷第19题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2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的受力个数为

A.3 B.4 C.5 D.6

解析: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时,由于木板P上表面光滑,滑块Q依次受到重力、P的支持力和弹簧沿斜面向上的弹力。木板P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Q的压力、弹簧沿斜面向下的弹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一共五个力。只要对照物体的运动状态,按照顺序去分析受力,就不会漏掉某个力而出错。

运动过程分析也是物理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许多学生就是难以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在大脑中分析清楚,恨不能将题目变成一段视频,亲眼看一下。其实运动过程的分析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分析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将运动过程形象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分析时先要判定出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因为两个物理量决定了物体的最初运动过程,有初速度,没有加速度则匀速;有速度有加速度,同向则加速,反向则减速。单一的运动过程分析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再尝试分析多过程的运动。

例如2011年上海高考第31题如图,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m。用大小为30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s拉至B处。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解析本题第二问求力作用的最短时间,需要考生通过分析知道在F的作用时间内小车做匀加速运动,撤去外力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到达B处,速度恰为0,则时间最短。受力分析时注意F撤去后摩擦力f发生了变化,运动过程分析注意两个阶段的运动关系是第一阶段的末速度为第二阶段的初速度,且第二阶段的末速度恰好为0。

运动的性质由受力来决定,不同的运动过程必然对应不同的受力,将受力与运动结合进来分析,可以分析得更清楚。如果要将运动过程描绘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于速度时间图像这一更形象的物理语言,如作出上题的运动过程速度图像为图4所示,则运动过程将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其实速度时间图像在分析多个物体运动和单一物体多个过程的问题中都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要学会利用速度时间图像这一重要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第13题。

最后,物理是一门需要反思总结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