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慈善“狂徒”陈光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慈善“狂徒”陈光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迄今为止,陈光标遭遇的最严重的一场形象危机。

当盈江灾民与“中国首善”一起高举钞票的照片出现在公众面前,引起的反响之大,远超陈光标本人的意料。而此前他的台湾、日本之行,也颇受争议。事实上,公众围绕“暴力慈善”的争论,不过是对近年来曝光频频的“陈光标争议”的一次集中爆发。

他的童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睿智的古语用在陈光标的身上并不贴切。在他并不十分有钱,甚至非常贫穷的时候,就开始捐助别人。按照他的说法,这种习惯来源于父母和家庭从小给他的影响。

1968年,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养了5个孩子。幼年时的陈光标比一般人对于“贫困”两个字更有刻骨铭心的理解。他父亲家中,兄弟姊妹一共9个人,饿死了7个。而在他自己两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也先后饿死。

小时候,他最渴望的事之一是能够在春节吃上一块肉。在他的记忆中,8岁之前多数情况下,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

这种对于贫穷非同寻常的记忆,树立了儿时陈光标最朴素的理想:“一定要脱贫致富”。于是才10岁的他,开始利用小学中午放学时间,用两只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挑到离家1公里的镇上叫卖,一个中午放学的时间可挣2、3毛钱。

除了卖水外,儿时的陈光标还利用课余时间,到村上去捡垃圾,捡破绳头,破鞋底,打上孔后到集镇的供销社去卖。在暑假里,他卖过冰棍、拉板车卖粮食,在寒假就从温州小商品市场批发鞋、帽、服装到安徽蚌埠的鞍马路市场或者江苏淮阴车站的淮阴市场去摆地摊。此后他还学会了修理收音机、放电影。

他用这些办法,解决了家里的大部分生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里吃的油、盐,用的肥皂,包括一家人穿衣的布料都是他做这些小生意积攒的钱来供给。

在学会挣钱的同时,陈光标并没有学会抠门。小时候,如果看见别人家孩子望着他吃馒头,他一定会掰一半给别人;他用暑假卖水挣的钱,替邻居家孩子交学费。他说这种资助别人的习惯源于父母给他的影响:他比他弟弟大八岁,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抱着别人家的孩子喂奶,而把弟弟放一边哭;也经常看到夏天雷雨时,他母亲跑到别人家的场上收粮食,自己家的小麦却被雨淋了。

对于他来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帮助别人是一种习惯。但这仅仅是陈光标的另一面。

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块,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贫困的背景下,陈光标特有经商才干显露无疑。

陈光标能走多远?

从汶川到台湾、日本、盈江,陈光标自己似乎正从被称赞,滑向被拒绝甚至被批评。截止3月29日上午,陈光标一连4天没有更新微博,这对向来行事高调的“中国首善”而言,并不常见。

微博首页上,救灾以外的最新“图片分享”源自3月25日,他捐赠红军小学后收到的三张奖状:他被誉为是“孩子们的知心人”。而很快,他还会获颁由台湾某文教基金会公布的“热爱生命”奖章。

认可和荣誉几乎在人们对“暴力慈善”口诛笔伐时同期而至。激辩漩涡中,外界对陈光标的复杂评价也映射出陈光标式慈善的耐人寻味之处。

“行善照片”引发争议

事实上,善举被冠以“暴力”字眼,既非陈光标所料,也非他所愿。

尽管他曾对外宣称:当下中国正需要他的“暴力慈善”。然而接受专访时,他却坦言:对这一说法,自己从心底并不认同。

如今,在陈光标的微博上,前往盈江灾区发钱的照片已不复存在。正是这几张照片,成为把他推至风口浪尖的导火索。

3月16日,陈光标从日本飞回上海后转机到昆明,带着15万元现金连夜坐车赶到盈江向灾民发放现金。照片上,他和灾民们手拿钞票,高高举起。有灾民紧锁眉心,有灾民表情麻木,但被簇拥在中间的陈光标则一脸灿烂笑容,眼睛正对摄像机。

还有一张被广为转载的照片上,他站在地势较高处,一手拿着钱,一手做出了“V”字手势。同样,他身边不少灾民却面容严肃,眼神焦虑。据报道,陈光标当日“派钱”场面“相当热闹”,甚至灾区的志愿者也被他捐助了100元至200元不等。

“为善必为人知”,陈光标以几近夸张的高调宣示了自己慈善之举的一贯承诺。不过,当受捐助人与陈光标的反差裸地展现出来时,对后者粗暴方式的批评纷至沓来。

“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直接地说,“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因为在现代慈善理念中,接受帮助是弱者应得的基本权利而非“恩赐”。

更多的网友开始质疑陈光标高调背后的动机。“别抹着‘慈善口红’到处游荡”,有评论者怀疑,陈光标“消费慈善”比“暴力慈善”更值得警惕。

对于质疑声,陈光标并非不以为然。“我是善良的行为,怎么能和‘暴力’这样的词并列呢?”他强调自己只是想给灾区“带去希望和信心”,“就这么简单”。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

4月25日晚通过央视拿出证据回应“慈善注水”风波后,陈光标曾宣称,自己将不会再次对此事做出回应,他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是最后一次回应质疑”。

但是,5月8日晚,陈光标又出现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在回顾了自己13年的慈善之路后,首次对“慈善注水”风波引发的质疑做出了反思。面对镜头,陈光标首次坦言:

从1998年开始,他正式开始了慈善之路。“那年我做企业赚了二十多万,我拿出三万元救助了安徽一个重病的孩子。第二年又盈利时,我捐款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公路。”

2003年,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其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据42岁的陈光标介绍,自己多年来进行慈善活动的票据一直保留着。在陈光标提供的一个账本里,记载了其从1998年到2010年所捐赠的累积14.13亿元款物。

面对整齐摆放的各类荣誉证书,陈光标依旧高调。“这些都是我用正当渠道获得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对我来说,一亿元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而证书却是永久的。喜欢荣誉又不是什么坏事,勋章不是用来锁在柜子里的,而是用来展示的。”

多名受访者反击“慈善注水”说

“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此前被媒体质疑“慈善注水”时,陈光标公司所在的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陈光标老家所修建的公益农贸市场及老年活动中心的归属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其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在陈光标看来,这栋楼属于“慈善公益楼”,“多年来已经免费培训了三万人,我做的这个产业就是慈善产业。等到将来裸捐后,我会把它捐出去。”

另一个受到质疑的焦点是2006年陈光标为家乡捐建的一处公益农贸市场的产权及租金问题,此前有报道称,农贸市场和活动中心产权人皆为陈光标弟弟陈景标。对于该市场的产权,据了解,其管理权归当地乡政府。

在陈光标陪同记者前去采访时,该市场仅有一名商户在经营,对此他称“自己收摊晚”。对于租金问题,该商户介绍称2008年之前,未收取任何费用;2008年之后乡政府也只收取少量卫生管理费。“我认为90%以上的人,对这个农贸市场还是比较赞成的。”

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所处的土地使用权人也并非陈光标,而是“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在老年活动中心内,一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称陈光标每年都会给他们送钱,并且从未收过费用。“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母亲哭劝陈光标要低调

此前,陈光标来到灾区或者贫困地区发放现金的举动,被称为“暴力慈善”。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将来不再采取这种现金派发的方式进行慈善”时,陈光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到:“那些孩子在医院看病,没钱就要出院,看到这种情况,我不能不去救吧?我必须要拿现金给他。”

2010年9月,陈光标高调宣称将“裸捐”,自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国裸捐第一人,这一举动也在企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对此,陈光标表示:“这么多年来,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贫困地区,我看过那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我心里面着急,有很多企业家口袋里的钱太多太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分配的更好呢?”在陈光标看来,某种意义上自己的裸捐,会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社会说我作秀也好,不理解也好,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我陈光标的心。我真的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报社会。”

据悉,被疑“慈善注水”一事,不仅给陈光标本人,也给陈光标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陈光标的父亲陈立胜就坦言说:“有些话他听不进去,如果他能做事天知地知自己知道,不要天天张扬,就不会有今天的风波了。”而面对镜头,陈光标的母亲更是老泪纵横:“我们现在劝他改了,劝他要低调,不能像原来那样。”

在节目最后,陈光标也首次承认自己正在调整,“我听见我父母哭,听到夫人孩子哭,我也想哭。但我还是劝孩子要以爸爸为骄傲和自豪。”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陈光标首次坦言。“当时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考虑,只要我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来,让社会去更关注慈善。”但他同时表示,在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中,人们还会看到陈光标在现场的身影,“一定会,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

裸捐背后的逻辑

陈光标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可追溯到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形象不断被推高。2010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说,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回应争议

――“中国需要我的‘暴力慈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高调行善,在社会上不断发酵,引发不同反响,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有人称其做法为“暴力慈善”,也有不少人建议陈光标建立基金会,或与专业公益组织合作,从而提高慈善的效率。但陈光标称,目前不考虑与专业组织合作做慈善,“当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慈善法律,我的这种在社会上会产生比较大影响和冲击力的慈善,恰恰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慈善。”而且“中国目前的慈善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但我认为,中国就需要我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社会对我的行为有争议,有讨论,是好事。我是发自内心的行善,我高调做慈善不是为了宣传我个人,我从小就高调,做了好事不说出来,我心里会憋得难受。目前,成立陈光标基金会还不成熟,我只希望以后给历史、给儿孙留下‘大好人’这仨字,就够了。”

但在面对其行善方式,会让人认为慈善组织不可信赖,从而不利于推动慈善事业时的质疑时,陈光标又称,他从来没否定过基金会的功劳和成绩,很多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我认为是很好的。但中国的慈善事业处在发展阶段,也非常需要我这样的富人去高调推动,人人参与慈善,让更多的富人加入进来。我们是按各自方式去选择行善的,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会考虑大家的意见,在高调做事的同时,也会考虑符合大家的口味。

评论家刘仰曾撰文指出:“陈光标没有基金会,他捐出的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都是自己的钱,都直接用到需要的人手中。”换句话说,陈光标用于慈善的都是“本金”,而没有像西方首富那样,用技巧或本金钓鱼,换来别人的钱,用别人的钱,即“本金的收益”做慈善,自己捞名声。“我确实不知道陈光标对于西方慈善的本质是否清楚了解。如果不了解,认为自己真的要向西方首富那样‘裸捐’,那么,他的行为可以称为‘傻’,学洋人学坏了。但是,陈光标也可能真的很了解洋人首富的慈善本质,他用中国传统的慈善方式,反衬西方首富慈善的虚伪。以至于一些洋奴媒体说,陈光标搞得是‘暴力慈善’,即不顾接受者的尊严。事实上,真正的‘暴力慈善’是西方社会,比如美国黑社会慈善就是‘暴力慈善’的典型。还包括巴菲特、比尔・盖茨到中国劝说中国富人,不久又要去印度,劝说印度富人搞慈善,在我看来,同样是‘暴力慈善’――他们以自己‘裸捐’的光环,给其他国家的富人施加精神压力。如果那些富人不‘裸捐’,在他们哥俩被竭力吹捧的崇高形象衬托下,其他人无形之中就成为自私自利的贪婪者。这种精神压力,同样是暴力……这就是陈光标的处境:如果他一模一样地学世界首富加首善,你不过是洋人的学生,洋人是你榜样,你只能跟在洋人后面,被洋人的崇高形象笼罩,你获得慈善家的美名,是因为洋人崇高形象感染你的结果。你如果发现洋人首富、首善的慈善有很大的猫腻,你想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洋人首富、首善的虚伪,你就会遭遇洋奴媒体的痛殴。”

事实上,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结语:

他的故事还远没结束。

他心怀感恩,也坦言社会不公。他说自己做企业10多年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帮他挣过一分钱,他说自己是中国赚钱最不易的企业家。

他也抱怨这是个物质多于精神的时代,因此他的梦想是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他希望留给子孙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他的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