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壬辰年说玉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壬辰年说玉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龙,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于波涛之内,具备风雨雷电的力量,又有群山莽川的雄姿,始终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与喜爱。《易经》第一卦也以龙为喻,源远流长的龙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话说伏羲氏时,由于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了文字。中华文化从而得以推陈衍化、代代传承。孔子云:玉为水之精。管子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龙与玉在精神上若合符契,注定相生相遇。说起玉雕龙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象征,其形象是历代艺术形式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其神圣的社会功能也在历代得到延伸变化,但其真正的身世却始终扑朔迷离。

C形龙与玉猪龙

迄今最早的玉雕龙当属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和C形龙。其中被公认的中华第一龙——C形玉龙作为重要的部落图腾和祭祀神器独立存在于红山文化时期,其余历代均未见。对于C形玉龙的形式和功能,学术界多有争论,有认为C形龙的形式起源于蛇身、马首,其功能是红山先民沟通天地用于祈雨的神器;也有学者认为C形龙是红山时期最大的部落图腾。但无论哪种说法至今尚缺乏明确的考古学依据,云龙曼衍,天雨缤纷,不知何处是安身立命的原乡?

当然,C形玉龙作为远古时期原始拙朴的艺术形态,不可能凭空产生,必定会与先民的真实生活或自然界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蛇身马首的说法似乎不能将C形龙与祈雨的原始功能相联系,马和蛇均与降雨无关。通天近神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线索:C形龙背部的打孔位置应该是破解答案的密码所在。馆藏两件C形龙用绳穿系悬挂后,谜底浮出水面:C形龙的龙嘴及龙尾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由此可知,原始先民使用C形龙时并不是以目前馆藏陈列的竖列形态出现的。可以想见,红山先民顶礼膜拜的高高悬挂的C形龙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雨后彩虹的化身,雨神与龙神的内涵在此微妙重叠。龙与水本来就相依相生,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因此先民们虔诚祭拜的正是给他们带来滋生草原万物的雨露的彩虹,有着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更代表着万物新生与龙的传人代代繁衍,那是一种神谕的力量。C形玉龙也是红山文化时期至高无上的神权的象征。目前馆藏的两件C形龙经考证均为单独埋葬,足够说明它在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地位。

红山文化的另一代表是玉猪龙,也是当时“唯玉为葬”习俗的典型器物。虽形态、神韵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件玉猪龙都有着外观刻画的共性:身体呈蜷曲状,立耳,重环眼或水滴眼,龙身首尾相接部位或有缺而相连者,亦有完全断开者,龙身光素无纹。其面部刻画或繁或简,神态各异,或面目狰狞,或拙朴憨厚,或轻盈灵动,或神采飞扬,那是人与玉龙之间跨越5000年时空的对话。

商周玉龙

商代玉龙在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基础上衍生了“龙角”,即俗称的“蘑菇角”,龙眼也由红山玉猪龙的重环眼或水滴眼演变成商代特有的“臣”字眼。龙身增加了丰富的阴刻线纹饰。商代玉龙身形似蛇且短,尾部勾卷,张口吐舌,多以管钻技法刻出獠牙,神态狞厉威猛,肢体细部特征也得到充分刻画,龙身阴刻线纹饰有双阴线和单阴线两种,折线及弧线转折有力,时代特征明显,俗称“折铁线”。商代晚期纹饰则出现减地阳线,弧线转折较早期流畅,表现更加丰富。如果说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萌芽期和孕育期,那么足趾毕现、头顶生角、蓄势待发的商代玉龙则宣告了中华龙文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相比于商代玉龙,西周玉龙龙身更为细长,玉龙体态逐渐舒展,龙身纹饰更为复杂,多用绵延流畅的弧线表现装饰效果。早期龙身的出脊齿纹比商代繁密,且更盛行。龙首蘑菇角消失演变为耳形角,眼睛仍有菱形眼、椭圆眼或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拉长且向内勾卷,形成特有的西周风格。这时期玉龙多作为个体形象出现,即使是人龙复合型玉器,龙纹也仍占主体。相较于个体玉龙,西周还出现两条或多条玉龙相互缠结的形态,龙身纹饰也一改商代早期的几何纹饰,多采用羽纹、鱼鳞纹、竹节纹等。

春秋战国玉龙

春秋时期,玉龙龙身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线纹,更突出了龙形轮廓线,龙身更长,呈“S”形、“W”形或变体“S”形,龙身多密布卷云纹及组合式隐形龙纹。春秋早期卷云纹相对饱满繁密,立体感强,砣工干净利落,底子平整。春秋时期龙眼多为单阴线或双阴线圆圈眼、椭圆眼或丹凤眼。组合式隐形龙纹分吐舌及不吐舌两种,有的龙舌用绞丝纹表示,古朴生动,似有混沌初开之感。

战国时期,玉龙的造型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的艺术风格,构思巧妙大胆,身形夸张,体态富于变化,单体龙纹越来越少,出现大量的组合龙纹玉佩件,布局疏密有致。战国龙纹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型外,还增加了大量镂空雕玉龙。浅浮雕技艺趋于完美,三层立体浅浮雕技艺为战国龙纹玉璧的典型特征。从已出土的玉龙佩看,战国玉龙身体扭曲翻转,各种姿态的玉龙佩更有生动丰富的变化发展。早期龙身多以浅浮雕勾云纹装饰,中后期普遍装饰浅浮雕的谷纹、乳钉纹和水滴纹、网格纹、云纹、竹节纹、S纹等以游丝线刻画的纹饰。浅浮雕、镂空雕相结合,错综繁复,局部用游丝线区分面与面的关系,丰富了整体构图的装饰层次,密而不乱,疏而不松。琢工地子平整,抛光精细,柔和浑厚的玻璃光泽是战国玉雕器表抛光的典型特征。

战国玉龙身姿矫健,形态各异,较为多见的有蟠龙、行龙、应龙、夔龙、虬龙等。刀法娴熟洒脱、遒劲干净、动感强烈、出神入化,充满了张力和霸气,充分显示了战国时代奋发图强、意图称霸的强势精神风貌。

汉代玉龙

汉代是玉龙造型的定型期。汉代美术整体具有雄深雅健的风格,汉代玉龙也在战国显示自由奔放、尊贵威武之态,可谓是气韵生动。汉代玉龙多与凤纹组合出现,少有单独出现,龙身亦扭曲多变。早期龙身饰浅浮雕谷纹、勾连云纹等,中后期多素身,仅以游丝线刻画细部。开始出现四肢,形若走兽,四肢关节处以密集排列的游丝阴刻线表现腿毛。龙爪多呈团球状,一般为三爪,长尾翻卷,多分叉,少数身躯上出现双翼,称之为应龙。头部较长,眼部多为丹凤眼。眼睑部位多为双阴起阳线,眼梢拉长。龙睛微凸,口部大张,斧形嘴,上下各雕出一颗尖齿,部分呈吐舌状。云形耳,部分玉龙出现长而分叉的角。汉代玉龙较之战国少了威猛狰狞和矫健,却多了一份成熟的内敛稳重和雄浑。任何一件玉雕作品的神韵气质都是与其所处时代背景及时人审美心态密切相关的,如果说商周战国时期是玉龙演变的发展期,汉代则是玉龙发展的成熟期,从汉代开始,玉龙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