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学习中的吸纳和演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学习中的吸纳和演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是“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讲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表述来看,语文教学既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又承载着文化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吸纳,又要引领学生演绎。

一、重视素养,在阅读中涵泳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素质”相比较,素养包含有更多的“后天教育修习所得”的意味,同时也更能够突出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特点。

1.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过去,语文教学被视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语文教学长期陷于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的怪圈,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把语文课看成是枯燥的、单调的听、读、说、写训练,学生无法领略到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是“语文素养”的内涵所在,更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终极目标。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素养,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加以提升。

2.方式与方法

(1)学习多种文体

多种文体的掌握使语文学习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把握多种文体,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

(2)广泛阅读

要想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是广泛阅读,追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读思结合”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更多的内容。同时要知人论世,学会借助史料阅读和背景资料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经典文章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从而进行分析、欣赏。那么,怎样才能使读书效果更好呢?要养成“三步读”的习惯。第一步,默读,在默读中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生字词并理解掌握;第二步,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步,研读,对文章进行分析,从创作意图、表现方法、写作特点等方面深层次把握文章。

(3)学会鉴赏

想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引导学生用人文精神对文本进行鉴赏。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艺术能在任何人身上产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不管他处在某种进化的阶段上。”学生要逐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包括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意象组合。鉴赏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品评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先通过做一些鉴赏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的鉴赏实践活动中提高鉴赏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展开,慢慢形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和鉴赏力。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三步读书法,通过默读、朗读和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对“春”的深情。可以透过文章的开头几句,看作者是如何以神来之笔抒写盼春之情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两个“盼望着”的反复修辞手法,强调对“春”的盼望;用“来了”、“近了”写出人们盼春的急切,透露着喜悦之情;“脚步”用拟人手法,给读者留下亲切之感。短短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这启示我们在鉴赏名篇时要认真感受和体验,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便可逐步提升。

二、点燃激情,在探究中体验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吸纳,同样需要演绎,即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将已学知识演绎的过程。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动手能力与智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学生的创作激情一旦被点燃,便可以使学生在创造中体验快乐,在灵感迸发时写出佳作。

1.源头是积累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语文教师要扎扎实实带领学生苦练写作,指导学生留意积累,做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第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为学生插上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的翅膀,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第二,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特征的能力。事物之间有共性,但也有个性。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找出同类事物的个性特征,做到了然于心,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认知能力。

2.活水是创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积累的前提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新颖立意。作文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见地独到,立意才会深刻。其次,见解求新,谈别人所未发,说别人所未议,都不要落入俗套,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应有广阔的视野,又要具备善于启发的本领,在写作训练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拓宽学生思路,这样才会创造出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的好文章。

创造在于求新,写文章要立意新、观点新、构思新,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社会世相千姿百态,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只有有了善于观察的眼睛,又具备透视现象的能力,才能同中求异,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优秀的文章。而这种创作激情的激发,取决于教师的恰当引导。首先是巧设悬念,点燃创作激情。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先复述课文,并在关键处停下来,引导学生去猜测情节的发展。这样巧设悬念,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创作激情会被点燃,马上变成一种想象的冲动。其次是创设疑问,启迪学生想象。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解决问题,这样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完文章后,再设计问题,让学生续写或换方式结尾,使学生借助想象达到创作的目标。最后是触类旁通,体验创作佳境。引导学生把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唤起联想创作的激情。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学习《风筝》时,可让学生回忆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这些感想转化为文字。这样,既结合了教材,又可跳出教材的局限,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深刻地体验创作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文学,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为目标,前者为吸纳,后者为演绎,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语文教学成为轻松而富有成效的乐事。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