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 “‘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认识与具体实践过程,并以课例加以说明,就“‘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关键词: 主题式 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过多地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把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来,如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等。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的确定,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具有较强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作为教材选编的重要标准,而不像过去严格而僵化地按照技术学习编制教材。这些都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积极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们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然而,信息技术教学却经常被单一的教学模式捆住手脚,出现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多下工夫,探索更系统更完善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初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主题式”小组学习法,不失为一种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好模式。

3.“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课“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条件,确定一些研究性主题,让学生围绕所选主题,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及创新,进而完成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意义的建构,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主题式学习”可以有效克服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把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选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信息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信息素养。

二、实践反思

1.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情境创设是设计最佳学习活动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是学习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因此设计好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成了学习活动设计成功的前提。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来源于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生活的兴趣与需求,只要我们所设计的情境来自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作,最后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了“‘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习内容都蕴含在制作主题作品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主题作品制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2.选择“‘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应符合需要。

“‘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势,但不是所有教学内容,所有学生都适用。它往往适合于知识点比较系统、综合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动知识技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且学习时间较长。如电子报刊的制作,要集合信息的搜索和加工,图片的制作与处理和文字图片的有机整合等技能,经过6~8学时的学习才能完成。而有些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明了,就没必要采用这种模式。当然采用这种教学形式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让学生有一定可选性,既不要使学生毫无选择,又不能让他们对一大堆的选择主题束手无策。

3.注重多元化合作,增强合作能力。

“‘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本身就要求通过合作达到学习目的。由于这一模式常用于知识体系较综合的教学,单一的学生间的合作是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间、师生间的合作。如电子报刊的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学生处老师合作,共同支持学生制作有关学校活动的电子报刊。同时还要注重师生间的合作、教师的指导,单单依靠学生的能力将很难完成整个主题作品的制作。

4.运用多维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主题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或缺,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总结性评价,而要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学生学习特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些评价要多维交叉、有机结合。在教学前应先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条件、学习要求、学习态度等是否适合这一教学单元,这样就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进度、策略等。形成性评价可运用于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并通过自评、他评、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改,也为正确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总结性评价是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活动是否良好,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