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苦碟子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苦碟子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疗效观察。方法:将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蛋白糖尿病饮食,给予缬沙坦每日80mg,控制血糖、血压达到良好水平。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静滴苦碟子注射液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BUN、Scr下降明显,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降低更明显,差异较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苦碟子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DN)早期以蛋白尿为特征,积极控制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对控制DN的发展十分重要。我院采用苦碟子注射液配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96例,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35岁,糖尿病病程5~8年,平均病程6.24年,Ⅱ糖尿病46例,早期DN 10例,临床期DN 40例。以上病例均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发糖尿病肾病,为持续性蛋白尿0.5gd(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蛋白尿)的Ⅱ~Ⅳ期慢性肾病患者。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6例,试验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蛋白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正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基本良好;给予缬沙坦每日80mg,并根据血压控制程度调整剂量,血压以控制在130/80 m m Hg以下为目标;对于合并高血脂者,同时予降血脂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静滴苦碟子注射液2个疗程,每疗程14d,隔10d后,再进行第2疗程。

1.3观察数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0d后24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指标用 ±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观察数据治疗前后对比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后的24h尿蛋白、BUN、血肌酐数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一: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各组数据比较统计表。

2.2治疗后两组观察数据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BUN、Scr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相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试验组患者曾发生1例恶心,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后续治疗,其余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3讨论

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在30%。微量白蛋白尿如果不被积极干预,会逐渐发展为明显蛋白尿,甚至大量蛋白尿,最终将导致肾功能衰竭。蛋白尿不仅成为 DN 重要的生物标记物,而且是促进疾病迅速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降低 DN 蛋白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

一般认为[2]: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起 DN 蛋白尿的始动因素,肾小球高灌注、高内压和高滤过状态促使蛋白从毛细血管壁滤过增加,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同时造成对肾小球毛细血管机械牵张力的增加,导致肾脏固有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血管活性因子,从而促使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加重了蛋白尿。

苦碟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抱茎苦荚菜,具有凉血活血,清热祛瘀的功效。研究证明[2]:苦碟子注射液还具有扩张小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及血液黏稠度,同时降低机体氧代谢减轻阻断缺血、缺氧的发生、发展。从而改变肾小球血流变,改善肾小球高灌注、高内压和高滤过状态,减少血管活性因子,降低蛋白尿的发生。

经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对比观察,我们认为苦碟子注射液确能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莉敏,刘必成.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生机制[J].肾脏病基础.2008,17(5):464.

[2]洪郁芝,徐新鹏,叶讯等.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11(9):1011.

[3]聂霞.苦碟子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7):65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