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独立人格的找寻和重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独立人格的找寻和重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索伦理资源的当代价值,以资于现代人更好的生活。文章立足于《新原人》人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格建设的启示,以觉解说为理论原点,对比中西文化语境中不同的人格论域,思考当代人独立人格找寻重塑途径。

【关键词】 人学;独立人格;觉解

对“我从何处来,我是谁,我向何处去”的追问,赋予人一项西西弗斯似的使命:人须在天地之间不竭地返观自照索解自己的命运,人须在生死之间尽力追寻自己的生命意义。活出属于人的独立尊严和人格。冯友兰写于抗战时期的《新原人》,以觉解分析为基础,以境界分析为核心,构建了一种新的人学形上学。这种新的人学形上学既饱含着冯友兰在国家民族患难时建立中国人的骨气和灵魂的思绪和情感,又表现了冯友兰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和价值的终极关切。它所体现的超拔于世俗、培育善良力量、塑造高贵心灵的精神对于当前中国现代人格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一、《新原人》关注人格提升的人学理论品质

现代人学研究表明,人学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1]“人学,是人的抚躬自问或反观自审之学,它由人的自我超越处询问人的可能命运和当有境界,并由此而领悟人性与人道,让发自心灵而经由人的自我成全的践履愈益变得明亮而强烈的价值之光在回照中温煦、净化人的心灵。”[2]现代人学的这一基本观点和冯友兰对哲学和人的关系的理解是一致的。冯友兰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3]而人只有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才能和一个不断提升的心灵境界相配称。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构建了一个人的以觉解为基础,不断提升追求,完善自身人格,走向理想生活世界的美好蓝图。在以觉解为基础的境界提升过程中,人的人格也到达最高的圣人人格,所谓“游心于无穷”,“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下与天地同流”[4]所以,《新原人》中,渗透着关注人格提升的人学理论品质,其精神真谛在于:通过树立个体的理性反思精神和超越意识,从而促使人们把一隅中的自我生命从物质化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挺,以期在精神上到达一种宏阔而永恒的形上自由之地。[5]

二、中西文化语境中的人格论域

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人: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个人的本真。所以,西方语境中的人格是自我涉及的概念,指个体的独立存在,他人不能随便进入其中。西方人的人格概念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概念,共同担保了西方人隐私权的不可侵犯性。所以,人格没有高低之分,也不能作好坏判断,严格来说,人格也不能作伦理学判断。它是一个认知概念而非道德概念,其含义首先是指个人性或者私人性,即我就是我,是独立的生命存在;其次,还指个人的身体特征、性格气质、容貌风度等,没有品质高尚等道德含义。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格”有三层含义:第一,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第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第三,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性资格。[6]显然,只有第一点和第三点与西方的人格概念相一致,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当我们涉及到人格概念时,其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其实质含义多和我们汉语语境中的人品相联系。“人品”是一个道德概念而非认知的关系概念,指个人与他人、他物产生关系时,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和所形成的道德判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但人品却有高下之别。西方文化强调人格是平等的,即使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康德甚至断言,对一个追杀他人的杀人犯也不能说谎。因为即使能保护某人免受伤害,但也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和不道德的行为,是对人类普遍性的伤害,是败坏法律之源。所以,在西方,尊重人格不仅是尊重个人性和私人性,同时也是在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普遍性。在文章中,我们将人格的含义理解,定位于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它由个体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德行两方面组成。从德性的内在性而言,这种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体的内心状态,或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自身内部,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者的内心状态或心理特征。因为从词源来看,“德”字从心,指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当然,一个人一两次的行为所表现的、偶尔的、不稳定的内心状态和心理特征还不是品德,品德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先天的心理特征和先天的生活环境的一种“合金”。是个人在先天的生理特征基础上,以一定行为来应答环境影响的结果。从人格的外在表现――德行的角度而言,人格是个体的行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是受一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评价的意识支配的行为。这样,人格就是一个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的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动态形成过程。变成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

三、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人格困境

当代中国人处在一个怎样的现实存在中呢?首先,在现代性冲击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使当代中国人处在了一种价值认同危机和终极关怀焦虑之中。一种“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正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其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市场大潮的汹涌澎湃,世俗精神的跋扈飞扬,人的存在方式以及自我意识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生活,使人显著地感受到了种种疏离: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历史的疏离,人与未来的疏离,人与他人的疏离,尤其是最深层次的疏离――人与自我的疏离。这种人与自我的疏离,造成了现代人百无聊赖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让人寂寞,使人孤独。人,在喧嚣中走向孤独。

在这样的生存境遇或存在之维中,当代中国人面临着诸多的人格困境: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身处在道德和无道德缝隙之间的现代人,不仅失落的是无现代根基的传统道德人格,而且拒斥的是无自身内在德性根基的道德观念。因此,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最大的人格困境就是:从人格的德性角度来说,人格缺少独立的个人主体,即具有主体性意义的、独立个人的缺席;从人格的德行角度来说,人普遍丧失了对责任的承担能力,即人不具有责任承担能力。历史的上空回响着黑格尔智慧的声音――失去独立人格的善良,只有把内心的空虚转化为外在的某种关系的依附或寄托,正是这种现有存在的局限性构成了它自身的有限性,并且导向它的毁灭。[7]

四、独立人格的找寻和重塑

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和人们所面临的人格困境,走进《新原人》,追寻冯友兰由对人的思考所形成的人学智慧,检视和整合中国儒学传统的优秀内核,寻找和构建独立而又实在的现代中国人格,建立中国人的尊严,发展中国人的气象,让中国人能全面的发展和智慧的生活。

(一)用人的觉解去找寻个体独立性存在的价值

在对中国当代人格困境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格缺少独立的个人主体或个人主体的缺席,是我们所面临的困惑之一。而在《新原人》中,冯友兰认为:觉解作为人的一种理性认识能力,并不仅仅表现为对象性的活动,还表现为主体一种自觉的自我意识,在这里,人通过觉解唤起了人的自我意识、发现了人的自我,并因此从自然境界中的混沌状态,走向了人的自我发现征程。所以,觉解可以看作人能够找到自我的原因,人必然找到自我的原动力。而境界则是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呈现给人的意义世界的展开。对人存在的意义觉解越高,则境界越高。相应的,人对自我的发现程度也越高,即人的主体性也越高。在自然境界中,人不仅无法区分自我与自然,而且对自我的意识也是一片混沌。人处在一种自失状态中。到了功利境界,人在觉解的支撑下,已经开始发现自我、思考自我。这时的人意识到了自己与社会的不同,也意识到了个人与他人的相异,但这时的人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私利,还没有发现人的真正自我的意义,所以,觉解较低。道德境界中的人,已经对人自身有较高程度的觉解,他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人自身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到了人的出现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天地境界中,因为人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最高程度的觉解,所以把每一个你我他都当作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加以承认。那么,我们要寻找和培植的、人的个体独立性到底是什么呢?

个人的主体性或个体的独立意识,是指个人在“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自我确认自己秉有的自由意志,自觉承诺自己承担的责任,并在意志自由和责任承诺的统一中找到自我挺立的内在依据,而不是在他与别人的从属关系中确认自身。独立的个体意识并不否认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群体意识,但群体意识必须以个体自由自觉的自主活动为原点,即所有的群体意识都必须建立在个体意识上。[8]换句话说,群体总是由一个个有着价值判断力的个人构成,它建立在独立个体的自由的并列的联合基础上。现代伦理学认为,只有建立在独立自由个体上的群体,或由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才能在道德上被贞定为是善的。正是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下,个体才能刚健挺立,而不羸弱依附,真正从臣民变为公民,群体也由此才能变为强大之体,而不是“沙聚之邦”。换句话说,亿万独立的个人的跃动着的心灵才能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之邦。正如皮亚杰所说“如果道德的事实是外在于个人的,那么它就是一种非人的公式。”[9]

因此,对个体人格和独立自我的认同,应该成为现代人找寻和重塑人格的基础和来源。

(二)关注和培养现代人的责任能力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一再强调,不断觉解的人通过自己对他人、群体、社会、国家、宇宙的责任意识,使自己走向更高的境界。这一思想,包含着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体认,也包含着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承担。面对德与福、义与利的众多选择,人不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应该履行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选择的行为结果。冯有兰特别赞赏道德境界中的君子人格,因为君子人格最大的特点是尽伦尽职和有德行义。君子不仅承担自己作为个体的责任,同时承担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在这种责任承担过程中,获得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提升了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一个有责任承担能力的人,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结构呢?

健全的人格结构,首先要有个体的孤独意识。没有意识到人有孤独的权利的人,也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当然,这种孤独意识并非中国式的脱离群体的孤独感,而是指人作为精神主体的存在,肯定自己的孤独性、唯一性,并能够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划分开来。这是一个人初步意识到自己人格的标志。

其次,一个有责任承担能力的人,还需要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意味着人必须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推卸责任给他人、环境和历史。这种状态把自己划分为两个人:一个是行动的我,一个是评价的我。行动的我要为评价的我负责。行动的我是具体的,评价的我是普遍一般的。评价的我用同一个标准评价行动的我的每一个不同的行动,这两者的一致,就是对自己负责,亦即对自己的一贯人格负责。于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感就成了我对自己社会性本质的自觉,而义务与权利也就能真正在个人的主体性结构中扎下稳固的根基,不被外在的因素虚化,用这种责任心作为担保,人才能真正作到“自己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格挺立的人。

最后,健全的人格结构中还要包含人的尊严感或尊严意识。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的尊严并不是指人处在群体关系和登记关系中的面子和身份,而是指人内心对自己精神主体的自觉坚持。一个意识到自己尊严的人,不会被动的、屈辱的适应舆论和社会对他的身份要求,也不会对别人的蔑视和非人对待无动于衷。尊严首先是自尊。在自尊的基础上,人一方面尊重别人,另一方面对别人施加于自己身上的人格侮辱用全力进行抗争。当然,自尊决不是自大,一个自大的人是不懂得自尊的。自尊包含着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因为真正的自尊是把自己上升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存在,而不是一个偶然的、肉体上的动物性存在。既然自己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存在,那么,对自己的尊重就不仅仅是对“自己”这个偶然个体的尊重,而且是对一切人、对人性的尊重,因而把另一个人也当作普遍性的精神个体来尊重,就是自尊的题中应有之义了。[10]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孤独意识、责任心和有尊严的个体生命,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承担能力的个人主体,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我的意义;才能承担起自己对于他人、社会、群体、国家的责任;也才能挺立出人之为人的完整人格。

坦率的说,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包含着丰富的伦理资源,但我们的伦理文化却从未建立起一个真正能承担责任的主体;我们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却失落了担当这份珍贵资源的主人。《新原人》通过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思考,促使我们去寻找那个真正有尊严的我,真正有人格的我,在对我的找寻中,即使面对死亡,也能够有尊严的死去,从而也实现所有活着的人的尊严,即整个人类的尊严。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中国社会科学[J]1998,1.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2]黄克剑.“人文学论纲”,黄克剑自选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1996,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50.页

[5]程伟礼.信念的旅程[M]1994,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6]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

[8]李朝东.意志自由与责任承担,西北师大学报[J]兰州:2002年,第7期

[9]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中译本,第429页

[10]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5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兰州城市学院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实践,性质:一般项目,课题号:2012-JY-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