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鉴史探源 艺海钩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鉴史探源 艺海钩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自十九世纪初以来,更有崭新的创树和蓬勃的发展。在此期间,1912年17岁的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中国较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学院;1918年和1919年林风眠、徐悲鸿赴欧洲学习西方艺术;之后相继游学归国的关良、傅抱石、黎雄才、吴作人等,也都从事美术教育;他们“西学东渐”的艺术主张,探索融会创作现代中国画,为古老的中国画艺术注入了走向多元发展的新观念。

1919年10月,山东赫保真在故乡潍县(潍坊)15岁时,已得“少年画家”之美誉。只因出身极为贫寒,无力外出求学,于是,开始从事艺术师范教育,靠微薄薪水填补家用,同时坚持勤学苦练。1928年2月移居青岛,继续从事艺术教育,直至1979年1月。在其从事艺术教育的六十年间,他在音乐、美术教学领域上,可谓尽到最善努力的人。尤为可贵的是在中国画教学方面,桃李满天下,更是人才辈出。如黑白龙、于希宁、王文彬、张朋、徐立忠、姜宝林等等,他们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皆跟随从其学习。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授画法,更重要的是倡导做人。主张不应只会画好画了事,还应肩负学会人生之道。他要求学生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能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人才。

赫保真在中国画创作方面,人物、山水、花鸟工写全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颇多佳作参展出版而问世。经过长期生活和艺术累积,概括总结的牡丹“五结合”画谱,标志着他在山东中国画界,艺术教育领域的圈内,做出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突出贡献,由此名声广为远播,影响深远。追溯在建国初期,他的绘画艺术就曾引起,省政府、文联、美协有关负责人的极大关注与重视。1959年7月,在济南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完成巨幅绢本意笔重彩《十里荷香》后,8月初,与青岛刺绣厂的设计人员结合,由省长余修亲为安排回到青岛,在中山路交际处会议室,他创作完成巨幅绢本意笔重彩稿本《满堂红》。与此同时,也还有1957年秋,22幅名品写生线描稿供雕刻《菊屏》参考。

1962年5月30日,赫保真接山东教育厅厅长张子石电话,赴济南出席“山东省国画座谈会”。6月1日晨下车后,即赴山东宾馆,张子石云遵余修省长嘱留居,并下榻408房间。1962年7月初,在德高望重的画坛前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编者俞剑华倡议并积极协调下,山东省委、省人委、省文联、省美协、省博物馆邀请北京、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著名画家前来青岛,进行艺术交流与创作,参加这次活动的画坛名家有北京画院副院长王雪涛、崔子范,北京画院画家吴镜汀、郭传璋、严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郭味蕖、教授李苦禅,江苏省国画院画家钱松岩、亚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上海画院画家孙雪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于希宁、教师柳子谷、黑伯龙、关友声、卓启俊、刘鲁生、张彦青,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化局长马龙青,济南画家岳祥书、陈维信等。赫保真时任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院委、国画教师,作为当时山东画坛的主要代表性画家之一,参加了此次盛事雅集的全过程。在为时近两月之雅集活动中,画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精彩画作,先后在青岛举办了两次展览。1963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画集,潘天寿题签,画册前言写道“……1962年夏,为推动山东中国画界山水、花鸟画创作,山东美协约请北京李苦禅、王雪涛、吴镜汀、田世光、颜地、郭传璋、郭味蕖、崔子范,上海孙雪泥、王个簃、江寒汀,南京俞剑华、钱松岩、张文俊、亚明、陈大羽十六位著名画家雅聚青岛。同时组织邀请了山东著名画家赫保真、柳子谷、卓启俊、黑伯龙、于希宁、关友声、岳祥书、王天池、王企华、弭菊田、张彦青、刘鲁生、黄公渚、杜宗甫、马龙青等南北方画家三十二人共同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创作和研究活动。为了便于探讨和研究中国画如何创新问题,深入生活写生创作笔墨当随时代,更有利于创作经验的交流,在活动期间,曾先后举办过两次展览观摩会,共展出山水、花鸟作品三百余幅,对山东中国画山水、花鸟创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此次活动汇集当时国画界的南北多位高水平画家,雅集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研讨艺事,挥毫泼墨,以历时之长、参与之众、创作之精,成为一时艺坛盛事,影响深远。

我与赫保真先生结画缘于七十年代初,由我的父亲、画家郭士奇引荐下,有幸成为赫先生平生最后的一位关门弟子。说来赫、郭两家的世交渊源。赫先生年长我父亲整十岁,建国前,他们是彼此欣赏的画友,曾经是近在咫尺的邻居,解放后,在青岛一中音美组又是“风雨同舟”的同事,我母亲孙桂珍与师母丁佩琳也是无话不说姊妹,由此渊缘,自然我在学画及诸方面,得到了赫先生的十二分关爱。回想跟随赫先生学习的每一阶段,着实让我受用一生。这一时期,德高望重的他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在他的“见山楼”居室,几乎每天都要拥挤着各地慕名来访者:全国来青岛写生的著名画家、回家探亲的老学生携带书画、不同年龄段的学画者、恢复高考后,来青岛招生的艺术院校负责人,都请其推荐生源考生……老学生于希宁每次到青岛总是嘱附司机,将汽车停在西镇二路电车总站附近,然后步行几百米到家看望赫老:老学生黑白龙,老友弭菊田、张彦青、刘鲁生每次到青岛、或赴崂山写生、或应邀为“交际处”“迎宾馆”作画,总会结伴来看望赫老。师生好友除了在一起谈古论今,切磋书画,也涉及事业、家庭、儿女情长。每每他们还会将携来的册页求赫老留下墨宝,同时,还携来为朋友代求字画的诸多名单。这一时期,赫老的“画债”与日俱增,他总是起早贪黑,将当年的“画债”赶在年底进腊月门前完成后同时“封笔”。在赫老眼里,关心少年儿童美育教育是头等大事,尽管自己再忙,每年也总要挤出一些时间,到市少年宫亲自指导儿童的寒暑假期艺术活动,赫老的画作遍布不层面和领域。

1975年元月,赫老为了鼓励我学画,特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潍坊刘嘉颖(1861-1902)28岁时所钩古代山水册页集赠我,并且告诫我“我很珍重这本册页集!当年,在‘同志画社’这可是我们大家学习临摹的重要范本之一。如今画册已经陈旧磨损了许多,这足以表明,当年我们诸位画友勤于临习它的频繁程度。今天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就让它发挥‘同志画社。精神代有相传的作用吧。”随即挥毫为我题写:“此吾乡刘石芙先生所钩稿。刘秩东夫子以之赠我,我今以之赠明华画友,盖欲薪火递传永垂也!明华好学望勉之。保真。197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