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威儿童教育观对基础教育课改的启示与实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威儿童教育观对基础教育课改的启示与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杜威儿童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尊重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天性、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儿童参与、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儿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做到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关注“结果”与“过程方法”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把杜威儿童教育观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实处。

关键词 生长 生活 课程改革 杜威儿童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杜威儿童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1.1 教育即生长

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杜威把教育等同于生长。他认为教育不是让儿童被动地适应环境,相反,教育就是让儿童不断地适应。这种不断地适应“转化为教育的等价物,意味着:第一,教育过程没有超越其自身的目的;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不断重新组织、重新建构和重新转化的过程。”①儿童的心理活动的实质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和满足之中,儿童的本能处于一种未成熟状态,这对后天教育蕴藏了极大的可能性,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学习习惯都是建立在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因此,儿童心理活动的实质就是他本能发展的过程。在杜威看来,世界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随之出现,新知识随时在增加,教育要使受教育者随之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经验,才能持续生长或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适当的指导,教给儿童通过自主选择形成自然生长和适应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是为了使儿童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都得以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这种本能的生长。“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②

1.2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当代学校教育的错误主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分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③学校教育必须呈现出儿童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一面。学校教育的作用表现为传递经验和交流经验,传递经验是学校教育得以存在的条件,而交流经验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生活的必须,也是教育联系生活的根本,二者都与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此,杜威把教育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促成人类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也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所以,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社会生活与儿童发展的统一。“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历史,不是文学,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④学校不能将儿童的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能够让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给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生活的条件。因此,教育应当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1.3 儿童中心主义

“儿童中心”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批判。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他们不去研究儿童在生长中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是拿了许多成人所积累的学问,和生长的需要毫不相干的东西,想把它强加给儿童。这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⑤教育重心必须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身上,教育者要从儿童的兴趣、经验和个性出发,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征,从儿童的生长经验组织教学,成为儿童生长的促进者、帮助者。“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⑥

2 杜威儿童教育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尊重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多年前,杜威从反对传统“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出发,曾针对性指出:“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⑦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及其天性,而且要尊重到底。同时,他指出“教育即生长”。这启示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者首先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将教育活动立足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立足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能力特征,注重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潜能和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更不能使学校教育超越儿童的思维水平和发展现状。一言以蔽之,学校教育只有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顺应儿童的天性,才能促进儿童成长或发展。

2.2 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儿童参与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心理学出发,主张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在课程观上,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⑧这一观念与杜威教育思想相一致,杜威曾经对传统教育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传统课堂是一种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这种二元对立思维造成了教师对儿童主体的忽视,将教学视为单向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儿童的情感参与、价值体验、意义生成被排斥一边,儿童学习成为一种苦役。杜威的教育观启示人们,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转变成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引领者者和促进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需要,从儿童生长经验的角度来组织教学,通过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互动、合作、交流,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深层次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儿童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发现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学内容和儿童的参与,实现课程目标与教学价值。

2.3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儿童经验

杜威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⑨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三方面: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以课程为主体,造成了“灌输式”、“本本化”、“教条化”现象。改革的方法就是“从做中学”,基于经验的层面,“从做中学”是指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是一种经验式的求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好奇是儿童天性,儿童在学校里的事情是“做”,是“活动”,“从做中学”顺应了儿童这一本能,这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养成儿童独立判断能力、个性化认知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方式。这一观点启示人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好方式是以提高儿童认知的方式或方法使他去参与实践。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讲,不再是怎样讲授、练习、布置作业、进行评价的教学,而是精心设计安排儿童进行活动,开展富有乐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增长知识。对儿童而言,也不再是进行听讲、练习和完成作业,而是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可见,如果儿童没有“做中学”的机会和方法,儿童的自然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从“做中学”使儿童将获得的知识与生活过程联系起来,这正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3 儿童教育观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将杜威儿童教育观贯彻落实到课程改革之中,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3.1 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杜威给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知道怎么教,认真琢磨哪种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密切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弄清楚怎样让学生去学习,并采取有效方法,达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杜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杜威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亲自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求促进儿童生长的有利条件和方法。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在继承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指出:“教学不能分离,理应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先生学。”⑩然而,历史的制约性使先生的宏愿难以达成,但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教师该如何理解课程?如何理解教学?怎样把教学与儿童发展联系起来?这里仅从教师出发,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而基础教育的对象或“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形成;兴趣广,好奇而敏感,情感特征日趋复杂;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培养等等。教师要全面认识理解儿童的发展特征,以促进儿童的持续发展为永恒的追求,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态度组织教学,与儿童打成一片,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摄取知识,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使杜威的教育理想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追求。

3.2 关注“结果”与“过程方法”的统一

知识是个结果,而思维是个过程。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结果重于过程、内容重于形式、意志大于兴趣。“学习脱离应用是当前教育的最严重的缺陷。没有应用的意识,学习对儿童是没有推动力的。这样的学习材料,同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况分开来了,在学校的学习与重要的经验之间产生了致命的分裂。”豘过分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反复阅读识记,主张以强化训练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常常造成学生“知而不识”、“学而不懂”、“懂而不会”等问题,因为书本是以观念的形式呈现知识的,但是观念是无法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个体知识的形成,必须以活动的方式,通过个体的体验和思考才能获得。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有将教学“结果”与教学的“过程方法”统一起来,使儿童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某种学非所用的“知识”,而是要明白在基础教育某一阶段、某一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借助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知识的个性化、具体化转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这是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也是克服传统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倾向,建构 “过程—整合”课程范式根本所在。由此出发,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它将教学过程分为“情境—问题—假设—实验—检验”五个步骤,五个步骤中教师的教学和思维是统一的。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正确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开展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活动中的体验探究乐趣。

3.3 重视道德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它的外部而在于它自身。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的目的,和人们积极地建构经验一样。儿童道德成长过程就是经验不断从坏的经验转变为好的经验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成长与发展,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特征。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要作用在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和道德价值取向,并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必须以促进儿童的理智和道德发展为中心,重视道德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克服现实学校对道德教育认识的狭隘化,道德教育方法简单化等种种误区,更新德育理念,使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德育中建构儿童的主体德行,将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儿童的道德体验、道德审美结合起来,实现道德教育“知性”与“意义”的统一,在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孕育儿童完整的道德人格。

L鼙疚奈幽鲜〗逃?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文化研究”阶段成果

注释

① [英]Randall Curren.教育哲学指南[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0.

② 单中惠.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6.

③ 单中惠.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④ 单中惠.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⑤ 杜威教育论著选·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1.

⑥ 杜威教育论著选·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

⑦ 杜威教育论著选·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3.

⑧ 和学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程目标的转型[J].学科教育,2002(1).

⑨ 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

⑩ 顾红亮著.实用主义的误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5.

豘 梅休等.杜威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