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状况及问题、对策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状况及问题、对策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11年6月13日至7月13日,我们根据全国妇联关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专卷的具体要求,对甘肃省高校女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群体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甘肃省高校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等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 女大学生;社会地位;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I21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5-1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点的确定

调查对象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中的有关具体规定,明确本研究所指的后备人才群体是指调查标准时间(2011年4月20日)前全国普通高校中,通过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甘肃省后备人才群体的调查对象据此为依据,确定为2011年4月20日以前甘肃省高校通过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

调查点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所规定的985工程、211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区别,妇女性别培训基地的状况,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标准选择调查点。甘肃省共有高校4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4所,民办独立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成人高校8所。根据全国妇联的选择标准,我们从普通本科院校中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规模和特点等,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即兰州大学(985/211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兰州交通大学(普通工科院校)作为本次调查的调查点。

(二)调查方法

自填式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专卷,共分主卷和附卷两部分,所有参与调查人员都必须填答主卷部分,附卷由硕士和博士填答。主卷部分分为基本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目标、社会参与、生活方式、恋爱婚姻、健康、性别观念、家庭情况等9个部分,共有78个问题。附卷部分主要延续调查硕士和博士的家庭情况,共有9个问题。总共87个问题。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样本量计划为2010个学生组成。采用了三阶段抽样法。

第一阶段采用立意抽样。三所大学的样本量的配额比为1:1:1,即每校抽取670名学生。

第二阶段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配额。此阶段在三个高校采取分学历层次、性别(男女比1:1)、专业大类和年级的方法,进行配额样本量。

第三阶段为概率抽样之等距抽样。具体方法为:首先,从该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处)取得全部学生名册,依据抽样配额表中的每一子类,制作子类样本框。其次,依据每子类样本框内的学生人数除以每一子类需要抽取的样本量,即为抽样间距(公式:N/n=K)。最后,从第一间距(K×1)中确定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按(K)等间距抽取n个样本量。这样,可以保证样本对总体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尽量避免抽样的随意性或人为有意挑选的主观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有效。

(三)资料收集过程与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过程。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我们采用集中填答的形式,调查员当场审核复查,发现漏项、错填等问题应及时联系调查对象加以补充、修订。但是,由于各学校放假时间早晚不一样,我们的调查先后共分7批次进行。

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同时,采用不同性别比较的分析方法,弄清男女不同性别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其看法,综合研究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

(四)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10份,实际收回问卷1502份,有效问卷1417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71%,占实际收回问卷的94%。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从有效问卷来看,兰州大学481份,占33.9%,西北师范大学454份,占32.0%,兰州交通大学482份,占34.0%;从学历、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943人,占有效问卷的66.5%人,硕士生374人,占26.4%,博士生100人,占7.1%;从不同性别来看,女生667人,占47.1%,男生750人,占52.9%;从民族来看,本次调查涉及到17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1329人,占93.8%,回族41人,占2.9%、其余为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从学科门类来看,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大类。

二、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的进步

(一)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学校的性质不一样,女大学生在校的比例也不同。如兰州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7910人,其中,男生10338人,占58%,女生7572人,占42%。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6186人,其中,男生6473人,占40%,女生9713人,占60%。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22033人,其中,男生15640人,占71%,女生6393人,占2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范性院校的女生比例比较大,占到了60%,综合性院校的居中,占42%,工科院校的较低,占29%。三校女生所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为44%。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就本科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占该校当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 47%,2006级48%,2010级62%,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的女大学生在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2000级27%,2006级28%,2010级29%,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个百分点。就硕士研究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40%,2006级53%,2010级56%,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990级18%,2010级35%。2010级比1990级提高17个百分点。

就博士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0级13%,2010级38%,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兰州交通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年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生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4%,2010级41%,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人数却增加了,即女博士由2004级的7人,增加到2010级的11人。

(二)男女大学生享有学校各种资源的机会基本均等

1.男女大学生在校当学生干部的机会基本均等

在学校当学生干部,是每一个男女大学生提高与锻炼自己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各种问题能力的良好机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曾当过小学干部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77.6%,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66.8%,女生比男生高10.8个百分点。当过初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78.7%,男生占70.6%,女生比男生高8.1个百分点。当过高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7.2%,男生占55.0%,女生比男生高2.2个百分点。当过大学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1.7%,男生占49.7%,女生比男生高2个百分点。女生当各级学生干部的机会不仅与男生均等,而且比例都普遍高于男生。

2.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过去半年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与男大学生基本均等。在“您是否主动参加捐款、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多次”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31.1%,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1%,女生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34.6%,男生占37.4%,女生低于男生2.8个百分点。在“您是否主动向周围的人提供帮助(学习辅导、情感慰藉等)”问题上,回答“提供过多次帮助”的女生占34.4%,男生占33.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0.0%,男生占28.6%。在“您是否担任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或策划者”问题上,回答“担任过多次”的女生占25.1%,男生占27.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1.1%,男生占22.3%。在“您是否主动给所在班级、院系、学校或地区提供建议”问题上,回答“提过多次”的女生占20.5%,男生占21.2%。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19.9%,男生占23.4%。从以上活动情况来看,女大学生“参加过多次”或“一次”的各种社会活动的人数与男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3.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在“您是否参加了学校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53.7%,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52.5%,女生高于男生1.2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学生社团(如舞蹈社、足球)”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9.2%,男生占46.9%,女生高于男生2.3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专业、行业组织(如企业家协会、历史学会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13.2%,男生占13.7%。在“您是否参加了社会公益组织(如爱心社、志愿者组织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3%,男生占40.9%,女生高于男生4.4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其他社会团体(如浙江老乡会、高中校友会)”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5%,男生占49.5%,男生高于女生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男女生参加学校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比例差别不大,可以说大致相当。

大学生参加这些组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39.2%),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25.4%);男大学生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9.3%),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6.7%)。

(三)女大学生具有与男大学生同样优良的在校表现

1.思想活跃,广泛涉猎相关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并在公开场合敢于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您能在公共场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吗”问题上,在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认为“完全符合”自己情况的占11.6%;表示“比较符合”占44.9%,表示“有时符合”的占29.8%。在“您愿意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哪怕与考试无关吗”问题上,被调查的671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5.0%、40.4%、18.8%,这一比例与男性所占的37.8%、41.7%、14.7%大致相当,表明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2.勇于探索,积极争取发展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大都具有较为旺盛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都不迷信教材,能够质疑已有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新问题,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充满渴求,并能努力追求之,同时,也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话语的愿望和勇气。对“您有时会对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吗”这一问题,670名被调查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和“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0.1%、24.5%、51.2%。对“您会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机会或资源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5.5%、40.1%和31.3%。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是否具有各类专业资格证书”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25.7%,男性占19.2%,女生比男生高出6.5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7.5%,男性占27.8%。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样优秀。

3.敢于担责,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与同龄人相比较,女性调查对象在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主观评价分析中,显示出较强的自信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其中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62.2%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70.0%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有53.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交流沟通能力方面有58.3%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53.5%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51.7%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外语水平方面有28.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性别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对“在学习中你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0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3.3%、44.5%、27%。对“您会尽力做好一件事吗”这一问题,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7.8%、49.6%、11.3%。这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4.求知欲强,学习成绩不亚于男性

对“上学期你的学习成绩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20.6%、41.3%,两项合计占61.9%,男性分别占12.6%、42%,两项合计占54.6%,女性高于男性7.3个百分点。对“你上学期的综合测评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18.2%、36.7%,两项合计占54.9%,男性占12.2%、39.2%,两项合计占51.4%,女性高于男性3.5个百分点。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你获得过院系及以上奖励或荣誉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42.2%,男性占34.4%,女性高于男性7.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5.0%,男性占25.2%,男女大致相当。

5.积极进取,科研热情也不亚于男性

在攻读学位问题上,女大学生具有和男生一样的理想。对“您期望自己的最高学位是”这一问题,选择“硕士”的女性占40.2%,男性占28.8%,女生高于男生11.4个百分点;选择“博士”的女性占35.6%,男性占43.2%,女生低于男生7.6个百分点。

在科研方面,女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也能取得和男生一样优异的成绩。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参与过课程以外的科研活动或学术会议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31.9%,男性占28.1%,女生高于男生3.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3.1%,男性占22.4%,男女差别不大。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2.7%、27.1%,男生占39.1%、28.7%。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11.6%、3.0%,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12.6%、5.7%。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3.1%、20.1%,男生占29.3%、22.4%。在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6.2%、59.5%,男生占22.2%、70.4%。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5.7%、33.3%,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8%、31.5%。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3.3%、35.7%,男生占14.8%、46.3%。

(四)女大学生具有比男大学生更为先进的社会性别观念

1.女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性别平等意识

性别平等意识就是指对男女性别平等关系的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不同性别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相同。今天的女大学生成长在倡导“性别平等”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在“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问题上,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占50.8%,“比较赞同”的占39.4%,两项合计占90.2%。而男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32.8%,“比较赞同”的占46.5%,两项合计占79.3%,女生高于男生10.9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女性的能力不比男生差。

在“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问题上,女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61.8%,“比较赞同”的占34.6%,两项合计达到96.4%,这无疑表明今天的女大学生非常渴望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男性“非常赞同”的占36.3%,“比较赞同”的占53.7%,两项合计有90.0%,女生比男生高出6.4个百分点。

在“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的问题上,女大学生持“不赞同”态度的人数占45.9%,“很不赞同”的有26.2%。而男生则持“不一定”态度的人数最多,占38.7%,“不赞同”占35.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事业成功与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的。

在“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问题上,回答“不一定”的人数最多,女性占36.7%,男生占42.2%。“不赞同”的女性占33.6%,男生为23.8%。这就表明,事业成功的女人与有没有女人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女强人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事业成功的女人总是与男性或中性性别相联系的,一般没有女人味,但如果有女人味时,那事业就不一定成功。现在的大学生则认为,女人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会魅力不减。

在“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为“不一定”,女生占40.8%,男生占42.8%。这就是说,女强人的生活也可能会很幸福,也可能不幸福,这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其次的选项上,男女两性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女生选项为“不太赞同”,占女生总数的27.9%,而男生则选“比较赞同”,占男生总数的30.5%。这表明,女性认为女强人的个人生活会幸福的,但男生认为并不幸福。这里隐含着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评价标准。如女人主内可能比主外更幸福等。

在“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问题上,女性首选“不一定”的占38.4%,比较赞同的占29.4%。而男生则主张“比较赞同”的占44.0%,“不一定”的占29.7%。女生比较怀疑这种说法,认为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具有领导能力或有些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出色,但男生持比较赞同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问题上,男女大学生都首选“比较赞同”,女性占59.7%,男性占54.9%。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事业发展中遇到更多障碍的观点是男女大学生的共识。

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都为“比较赞同”,女性占51.1%,男性占40.0%。其次,选“不一定”的女生占24.7%,男生占35.0%。这就是说,除了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以外,也可能有女性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等。

综合以上8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是“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比较赞同”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不一定”的是“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

2.女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性别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性别评价标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今天的高校,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性别评价标准?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女性评价男性时,很看重的为(1)成名成家,占女性总人数的93.7%,(2)事业有成,占 85.2%,(3)生活富足,占82.8%。

女性评价女性时,最看重的为(1)事业有成,占86.4%,(2)有知心朋友,占82.3% ,(3)成名成家,占81.6%,(4)家庭美满,占79.3%。

男性评价女性时,很看重的为(1)有知心朋友,占男性总人数的79.5%,(2)事业有成,占76.8%,(3)实现了自我价值,占67.5%,(4)家庭美满67.4%。

男性评价男性时,最看重的是(1)成名成家,占男生总数的89.3%,(2)事业有成,占81.4%,(3)生活富足,占77.5%。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和男性对男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1)成名成家, (2)事业有成,(3)生活富足。女性对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有一点不一致,女性更希望(1)事业有成,(2)有知心朋友,(3) 成名成家,而男性则更希望女性(1)有知心朋友, (2)事业有成, (3)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把女性的事业有成看得比较重,而把家庭美满则放到稍后的位置,这表明男女大学生都期望得到共同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性别的单一发展。这种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传统的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由过去的以家庭为主,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到今天的事业有成,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也由过去的贤妻良母到今天的有知心朋友、事业有成、实现自我价值,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五)女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

职业是人生发展的生命线,如何选择自己的这条生命线,是大学生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于是从入校开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开始了兼职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参与到社会竞争的大海而打好更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我们调查的1417名大学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找过工作的经历,其中,男性占68.5%,女性占70.6%。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未来有着明确的打算和规划。

1.立足现实,对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立足于现实,比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理想。对“月收入”多少的期望,可以透露与折射出被调查者的基本生活与生存状态,也可反映出他们心目中基本的生活消费的“幸福指数”。对“您所希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这一问题,有51.6%的女性选择“两千至四千”,有27.1%的女性选择“四千至六千”。

毕业后的生活规划,是人生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对毕业后的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那大学的生活也可能是混乱的,也必将影响毕业后的生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在回答“毕业后的生活打算”这一问题时,选择“直接工作”的女性占57%;选择“国内升学”的女性占22.5%;选择“出国留学”的女性占6.1%。对“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一问题符合你的情况吗”这一问题,表示“非常符合”的女性占8.4%;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38%;表示“一般符合”的女性占37.5%。

2.对理想、职业的选择定位趋于开放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其个人理想的定位,还是对就业单位的选择,都更多的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例如对“最想成为哪种人才”这一问题,选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女性占32%;选择“实用技术人才”的女性19.1%,选择“党政人才”的女性占12.7%。对“最希望工作的单位类型”这一问题,女性选择分布于所有选择项,相对集中的是“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 占37.4%,“国有企业”占15.9%、“外资企业”占15.2%、“党政机关”占13.3%、“自由职业者”占7.6%。

3.富有进取精神,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女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定位和选择,更多的侧重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限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求生活的温饱或者安逸。对“‘我希望拥有一份事业,而不仅是一份工作’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33.4%的被调查男性和32.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9.2%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7.6%的被调查男性和44.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5.7%的被调查男性和4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26.5%的被调查男性和18.1%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3.9%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为了成就事业愿意付出努力’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50.1%的被调查男性和4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39.3%的被调查男性和46.7%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工作中的成就感对我至关重要’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1.7%的被调查男性和42.7%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4.3%的被调查男性和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

三、影响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

(一)校园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女大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

在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不如男”等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学过女不如男聪明”的问题上,有44.3%的男性和47.3%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要有女样男要有男样”的问题上,有84.5%的男性和82.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您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男孩一上中学成绩就上来了”问题上,有62.4%的男性和82.9%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的问题上,有79.0%的男性和68.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

在高校环境中,性别平等虽然已经成为主流观念,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或传统的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在“您听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2.2%,男生占28.7%;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潜力更大’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49.2%,男性占48.9%,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女生不如男生潜力大。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此专业不适合女生’的话吗”,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0.1%,男性占39.8%。这一比例虽然在30-40%之间,相对较低,但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在“你感觉现在的班主任/导师对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在58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一般”的女性占20.4%,男性占20.7%;“非常重视”的女性占6.1%,男性占9.9%;认为“比较重视”的女性占14.2%,男性占18.1%,显然,女性被受重视的程度均低于男性。

正是由于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等,女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弱势心理现象和一些厌学情绪。在当面临竞争时,一些女大学生将自己看作是弱者,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性别,这导致了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自卑和认输心理。有时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你上课时经常觉得无聊吗”这一问题上,表示“有时符合”的女性占46.6%,男性占42.5%;表示“完全符合”的女性占7.9%,男性占11.7%;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19.0%,男性占23.7%。

(二)男女大学生群体中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男女大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本科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5.2%,男性占69.2%,男性高于女性1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2.9%,男性占27.4%,女性高于男性15.5个百分点。在硕士研究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1.8%,男性占53.5%,男性高于女性11.7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4.7%,男性占41.9%,女性高于男性12.8个百分点。在博士研究生中, 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2.3%,男性占54.7%,男性高于女性2.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3.2%,男性占45.3%,女性低于男性2.1个百分点。从这一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上大学的人数普遍低于男性,而非农业户口的女性人数则普遍高于男性或与男性大致持平。这表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上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不平衡。

在男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方面,城乡差别也比较明显。女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平均在800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户口的占9.4%,农业户口的高于非农业户口的10.4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6%,非农业户口的占15.9%,非农业户口的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2.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2.4%,非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4个百分点。男大学生的月消费平均水平在796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6.6%,非农户口的占9.6%,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5.1%,非农业户口的占13.8%,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1.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3%,非农业户口的占18.3%,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整体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缺乏信心

在“您如何看目前我国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上,认为“男性更高”的女性占49.6%,男生占31.3%,女生高于男生18.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女性对社会传统中男性地位更高的某种认同。认为“女性更高”的女生仅占2.4%,男生则占13.0%,女性低于男性10.6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对女性社会地位高并不认同,同时,也表现出女性自卑、缺乏自信或自信不足的一面。认为“男女差不多”的男生占47.9%,女生则占37.5%,女生低于男生10.4个百分点。对于这一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或弱势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一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社会环境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有些用人单位愿意招男生,不愿意招女生,认为女生要结婚、生育,工作以后和男同事一起出差不方便等。更有甚者,在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场合,有些单位公开打出招牌不招女生等。这些社会现象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使女性自觉意识到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27.8%的女性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拒绝,而因同一原因被拒绝的男性只有11.2%,女性被拒绝的高出男性16.6个百分点。

在“在您所从事的职业中,哪一个性别群体更容易取得成功” 的问题上,有53.0%的男性和46.6%的女性都认为“男性更容易”,只有3.5%的男性和4.6%的女性认为“女性更容易”。两者分别相差49.5个百分点和42.0个百分点。这表明男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中性别群体分工模式的主观感受是男性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女性则不容易的思想观念。

(四)性别课程开设不足,性别职业规划培训缺乏

据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学校开设过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的西北师范大学有19.5%,兰州大学有17.2%,兰州交通大学有14.6%。参加过这类课程或讲座的,兰州大学为46.7%,兰州交通大学为46.2%,西北师范大学为45.9%。没有参加过的占了50%以上。如果从性别的视角看,女生参加过的有57.4%,男生有36.6%,女生比男生高出20.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这类课程或讲座。正如以上我们分析的,女大学生由于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自信,她们从内心想弄清楚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所在,因此,她们比男性更加注重性别课程的开设或者此类讲座。但是,据我们所知,由于各校发展水平不同,该课程开设受到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发展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有些学校有妇女研究基地、妇女研究中心等,教师有编制,课程开设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这样情况会好一点。如果学校没有此类编制或条件,对性别研究不重视,或者认为搞性别研究不如搞专业研究重要或有成就,这样学校此类课程的开设就会受到人们认识上的限制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等。

在“您觉得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性别,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吗”问题中,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为兰州交通大学81.6%,西北师范大学为78.6%,兰州大学为69.5%。从不同性别视角来看,女性认为有必要的占79.2%,男生占74.2%,女生比男生高出5个百分点。显然,女性的要求比男性更为强烈。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男性的发展之路基本上一直以事业为主,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但女大学生在追求以事业为重的人生发展轨迹时,却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她们不仅要挑战传统文化,而且要在社会上同男性竞争,尤其是工科院校,女性学工的人数比较少,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很难与男性竞争,因而要求性别方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就比较强烈。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要消除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必须从多面去努力,对此,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引导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注重性别问题的敏感性,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环境

性别研究在学术界已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在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如何增强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的性别敏感性,而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则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女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

增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性别敏感性。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对女性的歧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或表现不出来。但有时,有些大学老师在不经意间说出“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男生潜力比女生大”、“此专业不适合女性”等,从表面看来,没有大碍,只不过是一种通行的说法,但对女大学的自信心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我们认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肩负着给社会输送合格大学生的职责,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社会责任方面,都要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负责。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性别敏感性,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师德影响人、教育人,也才能培养出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大学生。同样,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应体现在教学、科研及一系列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优化教学软环境。

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师德要求的范围。为了培养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性别敏感性,消除高校环境中的性别歧视,有必要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师德范围之内,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范,使大家做到在各种场合不随便发表歧视女性的观点,不做歧视女性的事情,鼓励女性和男性一样发展。如果发现歧视女性的言论和行为,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对高校工作者进行性别平等的系列培训。女大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存在于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不例外,趋利倾向比较明显,这一方面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能力都被削弱,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的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所以,必须对高校中的各类人员,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并建立监督制度,积极宣传先进的性别观念,抵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设法缩小大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以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且还能够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因而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规则等方面的不公平,必然造成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等受教育的差别,因而形成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此,高校在对待男女不同性别及城乡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时,要坚持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真正惠及到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城乡差别与我们国家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城乡分割管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有紧密地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不是扩大差别,而是想办法缩小差别,使来自城乡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地对待,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因此,高校在对待城乡差别的问题上,必须通过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如遇到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种奖学金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由于城乡观念不同而引出的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进行协商和平处理;对于学生中的各种歧视现象必须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解决。我们认为,一种教育制度获益的不是少数人或精英阶层,而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或每一个人。

(三)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

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仅有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主要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一般来说,在高校,男女生都处于青春期,处于求知欲望很强的阶段,且男生与女生在智力方面区别不大,男女平等是现实的,人人认同的。但是,当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晋升、提拔,都体现出男女不同的对待。另外,女性结婚、生子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男性在现实中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要克服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必须要改变社会大环境。

国家就业政策体现性别平等。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要规定男女平等的基本政策,取消性别限制或性别歧视。对于一些单位“不招女生”的限制,如果没有正当工作方面的理由,应当视为歧视行为,应予以纠正。对多次劝说不止的行为,应给予适当的行政或法律方面的处罚等。同时,在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尽量提供更多的政策、税收等方面的帮助,体现社会公正或社会的人性化。

单位晋升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在单位正常晋升、提拔过程中,对男女两性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女性。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必然会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校通过开展活动多种活动,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学校女工委可以根据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博学女生”知识竞赛,以激发女大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热情;举办系列知识讲座,请专家学者为她们讲授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女大学生及时了解生理健康、恋爱交友等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开展女大学生教育工作,成立教师小组,教师深入女大学生的教育等。

(四)多开设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及进行不同性别的职业规划培训

努力争取开设性别研究方面的系列课程。性别研究课程对于女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性别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我们调查所知,西北师范大学从2005年开始,就已在全校开设“性别与生活”跨系选修课,“性别社会学”等专业课,而“性别与生活”课程2007年还被“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站评为优秀课程。但是,由于教师人数少,每学期开设的班级有限,尽管学生选课十分踊跃,每次都是爆满(每班120人,每学期两个班),但影响面还是不够大。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也开设了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但基本上都是选修课。我们的建议目前还没有开设性别课程的高校应尽量争取早日开设,已经开设选修课的高校,尽量争取开设必修课,已开设必修课的高校争取开设系列课程,把性别研究课程作为学科建设来抓,这样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师人数的增加各方面才会有所改善,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求。

争取开设女性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职业规划培训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甘肃省的高校而言,都基本上把就业规划培训都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来,作为一门课程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开设。但是,这种培训缺乏性别视角,满足不了女性的需求。我们建议,各高校在职业规划培训课程中增加不同性别职业培训的内容,或者专门开设女性职业规划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不同性别人生规划的特点,满足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