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主问题设计与有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繁琐,面而俱到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不断地被提问中不堪重负,逐渐丧失热情,导致课堂的低效,因为面面俱到的提问看似兼顾了一篇课文的所有内容,然而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探讨,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篇课文的精华部分很多,只有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亮点、疑点等关键点上设计问题,让其成为带动学生持续深入讨论、探究的主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激发学生思考热情,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引发智慧碰撞。因此教师的主问题设计要具备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投石激浪,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引导学生层层深人,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
读罢《雷雨》全文,我抛出一个问题: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争辩异常热烈。一部分学生认为,周朴园是真爱鲁侍萍的。理由如下:一个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往往是纯真的;他三十年间仍保持着旧房的布置;三十年间仍保持着夏天的关窗习惯;三十年问仍保留着旧衬农;三十年间仍保留着念念不忘的回忆。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如果真爱当初就不会听凭他母亲的安排;意外相遇时也不会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更不会用钱来打发她,以后再也不准进周家的门。周朴园的爱是虚假的,他与曾侍萍相遇时的言行举止恰说明他是个自私、冷酷的伪君子。随着讨论地深入,有位学生竞自已提出疑问,站在周朴园面前的鲁侍萍还爱周朴园?于是又一轮激烈的争辩开始了。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辩论时自然都要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也就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等,因此,这就顺其自然地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
有效地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让学啦通过对‘个主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而掌握了蝗篇文章的底蕴,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是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如《滕王阁序》一文,句子艰涩难懂,但课文的注释又非常详细,学生看了注释,就不需要老师多加翻译,第一次上此文,我几乎每段都设置了一个问题,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在我一次次提问中消磨殆尽了。第二次上此文,我调整思路精减了问题,从背景介绍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叫候,阎都督居然不计前嫌,竟然转怒为喜,大为夸奖。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流传千古的伟句,它的艺术魅力何可在呢?大家分组讨论,总结如下:
音乐美。此旬对仗上整,平仄相对。同样整篇文章还有很多四、六偶句,句式非常整饬,
二七字句或三字句杂于其间,整中见敞,摇曳多姿。不论四、六句或七字句,均如同律诗一样,在双音节处要交替使用平仄声字,以使句中平仄相问,铿锵起伏,错落有致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绘画美。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
“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画而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同样,这句诗的绘画美也让我们窥见了全文景物描写的绘画美,即第二段正面写楼阁之壮丽及山川之胜景时,也注重远近视觉变化,虚实的相映之美,动静结合之妙,色彩对比之艳。
情感美。此句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的选择似乎让人感觉到王勃的伤感情绪。落霞让人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孤鹜在长天的衬托下更是那样的渺小和孤单,秋水让人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这样的情绪同样在后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句子中得以折射。然而落霞和孤鹜“飞”的这一矫健姿态,让我们看到了王勃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命运坎坷、生命短暂之叹,但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这些人生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的一面。
这堂课正是在文章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对这一句名句的魅力进行多角度探讨,于是让学牛由一句窥见《滕王阁序》全篇的魅力所在,从而进一步达到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
三、牵一发而动金身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过程的延伸一般地来说是靠问题来支撑的,过细、过浅、过多的课堂提问将一篇篇美文肢解地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可以忽略其他琐碎的提问,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琵琶记》一文,住学生充分预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问题: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学生朗读了课文之后,很快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围绕这一句话,我继续提问,为什么说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之人?又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旨句:
“同是天捱沦落人”说明诗人产生了与琵琶女“灭涯沦落,同病相怜“之感。当年琵琶女色艺双绝、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却飘零憔悴、饱受冷落;当年诗人在京城作官、身居高位、名动京师,而今却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他们的遭遇和心境是如此的相似。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音乐(琵琶声)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相逢,由此可见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于是课堂就进入了对那段描写音乐的千占绝唱的鉴赏品读。
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设计能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能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其实,有效地课堂提问包括很多环节,但是问题的设计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精当的主问题的设计就是改变课堂“碎问碎答”的弊端,用精、少、活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提供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理想局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