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药师佛信仰在净土宗中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药师佛信仰在净土宗中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净土宗人除了念阿弥陀佛名之外,对药师佛也相当关注。现今汉传寺庙中,大雄宝殿普遍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比,药师佛发的为十二大愿更关注现世利益,颇具密教色彩,在功用方面与阿弥陀佛相辅相成,在信众中极为流行。

关键词:净土 药师佛

净土即佛国,全称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界、净国、净世界等等。它在佛教典籍中被描绘为美妙、幸福,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和垢染的处所,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即秽土相对。大乘经典中关于净土的内容及其丰富,其种类按明代袁宏道《西方合论――第一刹土门》中描述:一为毗卢遮那净土;二为唯心净土;三为恒真净土;四为变现净土;五为寄报净土;六为分身净土;七为依它净土;八为诸方净土;九为一心四种净土;十为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①觉醒将其总结归为三类:一为他方净土,是由诸佛的本愿力,通过累劫修行所成就,也是娑婆世界众生所愿生的地方,包括阿众佛净土、药师佛净土等等;二为人间净土,是以弥勒佛下生为中心,强调净化现世人间,同时也是“人间佛教”所欲达成的理想;三为唯心净土,是以《维摩诘经》的“心净土净”为中心,结合《法华经》、《华严经》、《密严经》等经典,突出心土不二,强调心灵净化。其中弥陀净土在心内(唯心净土)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方净土),抑或既在心内又在心外的问题比较复杂,是宋代以来净土宗争议的焦点,本文不加详述。

净土宗并不等同于净土信仰,他指的是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西方净土者。隋唐时期,弥陀信仰才超越各种净土信仰如弥勒信仰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名为“净土宗”。然后普及与佛门,深入于民间,到清明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而其他净土则渐渐为人冷落,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仍然体现在净土宗的各个方面。本文就药师佛信仰在净土宗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展开论述。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士,十二愿王。药师佛之本愿及其功德见《药师经》。《药师经》共有五个汉译本,即: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拨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隋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唐玄奘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其中慧简本与帛尸梨蜜多罗本完全相同。义净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又称《七佛药师经》,七佛指的是善称名吉祥如来、宝月智严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前六如来是药师如来的身份,在经中详细叙述了七佛药师的本愿及陀罗尼。现在一般通行的为玄奘所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

首先,就净土的描述上,《药师经》上说:“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声音,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②可见药师佛净土与阿弥陀佛净土一致,并无自己的特点,而药师佛的特殊性则主要体现在其所发十二大愿:

一、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与我无异。

二、 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三、 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四、 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 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如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六、 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七、 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五家,贫穷多苦,闻我名号,一经其身,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八、 若有女人愿舍女身,闻我名皆得女转为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九、 令众生皆出魔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菩提。

十、 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者,得问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 为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十二、 若贫无衣服,蚊、虫、寒、热昼夜通恼,得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之具、花、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说,皆令满足。③

从这十二愿中可以看出,除第一愿到第四愿是有关东方净土描述外,其余都表现出极强的现实利益。与阿弥陀佛只关注往生不同,药师佛更关注现世人们的切身苦痛,如疾病、生育、饥渴、贫困等,如《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所说:“药师佛于此土众生十二大愿救现在苦,……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与未来乐。”④《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佛说拔出过罪生死得度经》等经中均提到了药师咒,念诵咒语并配合相应仪式,就可祛除疾病并摆脱种种危厄困境。关注肉身并持咒显然是密教的特色,但是药师佛仪轨在显宗中也有体现,只是简略得多。就净土宗而言,主要就是《礼念弥陀道场忏法》中所提到的称念南无药师佛的佛名。

人们对药师佛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这种消灾延寿的层面上,往往是自己或别人有了疾病,便施行《药师经》中所载的相应仪轨或者只是称念药师佛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在净土宗中,药师佛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意义,多体现在净土宗人的著述之中。

首先,他们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进行比较,说明它们的不同只是因为对所化之人的机缘不同,并非一个关注现世一个关注死后就意义相违,就像医生对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药方一样。如《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问诸佛本誓为同为异。异即违华严云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愿满方得成佛故,若同者亦违药师十二本愿弥陀四十八愿故。答无有一佛少一愿行而成道者故悉同也。然以对所化之机缘熟不同故。药师佛于此土众生十二大愿救现在苦,缘既熟故不说有四十八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于未来乐,缘熟故不说有十二愿。”⑤《释净土群疑论卷二》:“众生于药师琉璃光佛所发十二大愿,至诚恳重,其愿今熟,于阿弥陀佛本发四十八弘誓愿,至诚恳重,其愿又熟。虽彼此两佛皆具尘沙诸愿,对所化机偏明别愿。众生于药师佛十二大愿根熟,药师佛虽有四十八弘誓愿其机未熟,故佛偏举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机偏熟,虽有十二愿等佛亦不说。譬如医王药库之中,虽具一切药草,对所病者患冷患热吐痢不同,处方和药不同。一切药草偏举当病之者三五等味,筛和合,或丸于病者服。不可用药数少不信医王药库之中具一切药,不可为有一切诸药与一病。况和合汤药具用一切冷热诸药也。佛亦如是。如华严经实具诸愿,悉皆平等。同彼医王药库药。或说彼佛十二愿,或说此佛四十八愿,如对病者合药和汤处分,故此两经不相违也。”⑥从经中所作的比较可以看出,净土宗人甚至认为药师佛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实质上相同,可见其对药师佛的重视程度。

第二,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渴望生西方净土,而药师佛却专为半途而废、信心不定之人提供了往生的第二次机会,只要他们听到或持念药师佛名就可在临终时被菩萨接引而得生,显然这又是药师佛对其在另一方面的重要补充。如《净土论》引《药师经》说:“佛言,若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情信事清信女,常修月六斋年三长斋,或昼夜精勉,一心苦行,愿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或复中悔,闻我说是琉璃光佛本愿功德,尽其寿命,欲终之日,有八菩萨,皆当飞往迎其精神,不迳八难,生莲花中,自然音乐而相娱乐。释曰,依此经七日念佛,纵令生悔,闻药师佛名,还得生也。”⑦还有《西方要诀释疑通规》:“药师经云,文殊菩萨为相法众生请云,四众弟子,求往西方不定者,念药师名,即断疑惘。临命终时,菩萨,示往生路。”这无疑使往生变得更加容易,使修行、持念不同程度的人坚信自己不论怎样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果报,故《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提到的求生化佛净土十易中有《药师经》所述“东方一佛助成易”与“菩萨引去易”。⑧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以来很多寺院的大雄宝殿中都供奉着横三世佛,即中央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释迦牟尼与阿弥陀佛在中国家喻户晓,相比起来知道药师佛的人就少得多了,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供奉药师佛只是因为其在东方,与阿弥陀佛的西方相对。但是阿众佛也在东方,同样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为何东方供奉的不是阿众佛?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药师佛与阿弥陀佛在意义上相辅相成。如上所述,一方面药师佛救现在苦而阿弥陀佛于未来乐,另一方面后者引专念受持之人往生而前者则引中悔或不定之人,这样二便边构成了一个相当圆满的体系。如果东方供奉的是阿众佛,便不会如此默契了。但是,既然药师佛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何净土宗人还是主要信仰阿弥陀佛而非药师佛呢?

首先,他们认为药师佛只是助生净土,并不是究竟之法,当然不若直接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如《西方合论》:“然药师经正旨为助生极乐,劝人熄灭惑业成就念佛三昧,还同折门教义,非比阿弥陀佛如来纯以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也。”⑨

第二,本来《药师经》浓重的现世观色彩就与大乘佛教总的出世思想不符,所以很多人对其解除今世疾苦的作用不加以重视,如《经中经又经》:“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⑩

第三,虽然《药师经》中说临命终时念药师佛名,有菩萨接引并示往生路,但也有人认为这并不一定是接引到西方净土,如《西方发愿文注》:“药师一经,主于消灾延寿,不专劝往生。其言菩萨示路,是为一类不定。善根众生,欲随方受生供佛闻法者,此人福慧具足,所愿皆得。故闻药师佛名,随念即生彼国,菩萨特为示路,指归其处耳,亦非一定往生彼国也。故曰,或有因此生于天上,及生人间,为轮王而设四洲,安四民于十善。此非福慧具足而能之乎。“还有《释净土群疑论》说到中品人临终之时并没有佛来迎接,即使有菩萨来迎接,也并非是去往西方净土,如:“中品三人佛以大慈大悲,临终之时而来迎接,非是本愿故。……此中品等三人犹未发无上菩提心,但是修诸功德愿欲生者,虽得往生佛不来迎,不违本愿。以不发菩提心,非是当于大誓愿也。《药师经》中说,八菩萨示其道路令生西方,此即佛不来迎。佛若来迎佛自引得去西方,何须药师琉璃光佛遣八菩萨示其道路也。故知无佛所以佛不来迎者。亦是不违本誓愿。以彼人先虽修道,以非专心决定故,不是至心发愿欲生彼国,故药师经言而未定者。”

综上,从净土描述上,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光净土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一致:从所发本愿的内容,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亦同亦异,一个关注现世,一个关注死后;从往生净土的法门,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可往生西方净土,而药师佛则为中悔与不定之人提供了另一途径,使得往生净土更加容易。人们往往认为净土宗只是对阿弥陀佛的信仰,而研究其对药师佛的信仰,我认为不但是对净土宗思想内容的补充完善,也可挖掘药师佛出消灾延寿外的其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