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这是所有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初级和高级阶段的外语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积累外语学习经验,培养文化意识,养成外语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外语阅读技能,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还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方法

一、前言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这是所有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之一,阅读理解题分值高,难度大,在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阅读上是否能得高分是能否取得英语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得分并不理想。为什么学生有时在几乎没有生词的短文阅读中在理解上还会出现偏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做得不够,而教师在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也不够重视。

二、阅读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在中学教学大纲中的体现。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学生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也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

(二)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在高考中的体现。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的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面

近年来,英语教师们在课改和素质教育形势下做了许多探索,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语法、搞题海战术、死做选择题等方法,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上狠下工夫。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比分较重,但受教材的束缚和目前课程的限制,花在阅读理解教学上的时间还不够,学生的阅读量还不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教师虽然深知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由于时间不够分配,常用的方法是对答案或抽取题目进行讲解,一节课只能讲少量题目,学生有时会因为觉得文章难以理解而对阅读理解题越来越没有兴趣。

2.学生方面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文章没有什么生词,但句子较长,文法复杂,于是出现单词个个认识而就是看不懂句子的现象;还有的文章中有些单词没有学过,可是学生却不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导致因为文章看不懂而不会答题。但是,一旦老师把文章一句一句翻译出来后,学生答题就没有任何问题。有的学生在做阅读训练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依赖思想:认为反正老师会讲解的,等他讲解完以后我再做题。看来,只靠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主动的大量阅读实践,没有大量的词汇量和阅读技能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三、阅读理解的模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究竟是如何获取读物所表达的意义的呢?换言之,阅读理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在这里介绍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阅读理解模式。

(一)自下而上模式。

一般来讲,教师教阅读的方式会反映出他对阅读及阅读理解过程的观点。我们在教授一篇新课文之前都会先把出现在课文中的生词和新的句法结构讲解给学生,然后一句一句地讲解课文,最后处理阅读理解的题目。

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反映出教师对阅读理解的一种看法,即学生要获得课文的意义必须以掌握所有的单词和句法为基础。这个过程从辨认字母开始,经过对单词、句子的理解达到对整篇课文理解的目的。这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线性加工理解过程,如下图所示:

字母―单词―句子―意义

这种模式的代表高夫(P.B.Gough)称它为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这种模式解释了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如对词义的理解和句法结构的掌握在理解整篇文章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但这个模式要说明整个阅读理解过程还有困难。

(二)自上而下模式。

前文提到有的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文章中的单词都认识,但是理解文章仍然有困难。但是也有的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虽然不认识有些单词,但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通过猜测等技巧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这两种情况,自下而上模式显然无法解释。

古德曼(K.S.Goodman)认为,阅读不是一个精确感知、系列加工的过程,这种看法是把阅读过程简单化了。他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读物的部分材料对所要读的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的过程。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而是读者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三)相互作用模式。

阅读理解是一个有众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虽然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单独运用其中一种去解释阅读理解过程都不够全面,都有其不能解答的问题。

例如,有些专业人员在看自己研究领域里的外语文献时,遇到特别复杂的长句子时,通常会采用抓主句的阅读策略,先把主句的意思弄明白,然后理解其他的成分,理顺它们与主句的关系,最后综合理解全句。

专业人员的这种阅读理解过程既涉及自上而下模式,又涉及自下而上模式。这两个模式相互补充,共同辅佐读者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另外,读者在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时,背景知识发挥重要作用;读者在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时,词、句知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相互作用模式强调读者与读物的相互作用,即强调作者所掌握的词、句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有关题材的背景知识与读物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帮助他们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有外语知识,又有背景知识。

四、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外语阅读与人们日常的阅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日常阅读以娱乐、应用为主,而中学阶段的外语阅读教学则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为主。但是,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还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目前,从教学实际来看,阅读教学主要围绕着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我们可以把课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部分。

(一)阅读前(pre-reading)的活动。

“阅读前的活动”是学生在正式阅读课文之前为掌握课文意义所做的各种必要的准备活动。它们可以被看作为“阅读中的活动”所做的一种准备、一种热身,是为有效地阅读和深入地理解课文服务的。这些活动包括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根据课文的标题或小标题和词汇表对课文内容所进行的预测等。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2)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3)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4)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的活动。

“阅读中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以理解课文意义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生为抓住课文大意而进行的快速阅读(skimming),为寻找特定信息而进行的快速阅读(scanning),为课文汇总的段落找小标题,等等。skimming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通过skimming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下列建议:(1)阅读文章的题目。题目不仅给读者提供文章的主题,还会激活他们的知识,引起读者对文章的预期。(2)如果文章有小标题,读者要阅读小标题,因为它们会提示读者文章的结构安排,告诉读者文章从几个方面围绕题目进行阐述。(3)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作者常常会在这两段谈到他们的写作目的,或全文的中心思想。(4)各段落的主题句。主题句常常表明该段的主题,抓住了主题句,这一段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scanning既是阅读理解的手段,又是外语教学应当培养的一种技能。在运用该技能时,我们的目的性很强,我们知道要寻找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应用这个技巧获取信息时,一定要先把需要他们寻找的东西告诉他们,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scanning。

(三)阅读后(pose-reading)的活动。

“阅读后的活动”主要是练习、巩固学生在学习阅读课文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后的活动。例如:把故事类的课文改编成剧本,把说明文改成专题演讲稿,汉英互译,复述,等等。

五、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了解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规律,即阅读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大意的细节和事实。(2)理解具体事实,也理解抽象概念。(3)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理解某句某段的意思,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又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二)熟悉阅读题型的提问方式及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既要抓住文章的整体,又要吃透其细节;既需要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又需领会其深层含义。从试题所考查的角度,阅读理解一般可概括为三种类型。

1.以考查文章具体事实细节为主的直接信息题,即关于细节题型的考查。这种题型在考试中属于难度最低、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类型,提问方式通常有下列几种:

(1)以what,which,where等疑问词开头的后接具体内容的提问。

(2)以某个细节提问,或就短文中画线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词义猜测、代词所指、句意理解等提问。

(3)就文中细节进行简单计算、排序、识图等提问。

以上细节题型的特点是就文中某一事实或细节提问,要求读者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或细节。对于此类题型,读者要抓住提问中的关键字眼,仔细阅读相关细节的材料内容,一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或稍加归纳就可找到正确答案。

2.以概括短文和某一段中心思想为重点的主旨归纳题。关于主旨归纳题,此类题型属于中等难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此类题型提问方式常见的有:

a.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text?

b.The text is mainly about?

c.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d.The best 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e.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about this story?

f.The main idea (topic, subject) of the passage is about?

g.The article is written to explain?

这类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对于这种题型最常用的方法是仔细研读短文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即短文的主题句,大部分情况下答案可以在其中找出或归纳出。若短文由若干段组成,除仔细阅读第一段的首句外,还需细读每段的一二两句,即段落中心句。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有的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记叙文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表达的,这时需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或主要论题来归纳,说明一个道理。但是有些文章是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而最后阐述核心观点,对于这类文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全文的末尾。

3.要求判断文章字里行间隐含意义的推理判断题。此类题型难度较大,一般在文中不可能直接找到答案,必须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有关内容加以逻辑推理而得。一种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另一种是读者从文中事实可能推论出的观点。在做推理题时,要分清所考查的题是问作者的观点还是读者的观点,二者不可混淆。要注意不要脱离原文凭自己的意愿或凭常识推理,所做的结论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三)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我们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我们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

2.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主旨归纳题来调节阅读速度。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效率的高低。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四)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的体裁和风格,拓展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读完了一本,再开始第二本、第三本。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六、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快速摄取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和技巧,这是放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应该值得思考和予以重视解决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关键。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对单词、语法等方面的训练,还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林立.英语教学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译林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