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茶壶里的饺子能顺利地倒出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用它来形容写作,来比喻脑子里有素材却表达不出来的情况倒是特别形象。怎样让茶壶里的饺子能顺利地“倒”出来,这是我想谈的问题。
我们知道,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积极创造的思维过程。从构思到下笔成文,首先是思维过程,其次是表达过程,连接“思维”和“表达”的桥梁怎样搭建起来呢?在写作中,这座桥搭建得越成功,写作就越顺畅,无形的思维就可以快速而流畅地转化为有形的文字。
让我们还是以“茶壶里煮饺子”的比喻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首先谈“饺子”的问题
茶壶里煮饺子,首先要有饺子,而且是成形的、完整的饺子,并非破破烂烂、零零碎碎的。在写作之初,一般情况下,头脑里的素材还很粗糙、浅陋,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灵感,像一个火花。那么,怎样让这束火花最终燃起熊熊大火,或者是把粗糙的东西打磨成形呢?
方法一,在活动中酝酿素材,让素材渐趋成熟。
我曾经尝试过把说明文写作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物,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到比较复杂的手工艺品甚至是电子产品,在了解后加以口头介绍,用自己的口向别人说明,不管怎样说都行,只要达到让别人“明白”的目的就可以了。
活动中最有趣的是让学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可以是剪纸、叠纸,可以是木工制作等。先让学生会做,不限定做什么,完全凭学生兴趣、凭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来完成。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做成了百只纸鹤,有的做成了十级宝塔、五彩花篮;还有的做成了小水车、木工推车……这时候,每个人动手完成了一件手工作品,成功的喜悦都挂在脸上。
会做了,做好了,再让学生动口把做的过程、做的方法说出来,在说的时候,还可以重复做一遍,或者边说边做以动手来辅助动口,“说”就变得有方向了,有条理了,有重点了。
这里由“做”到“说”,就是在搭建从思维到文字转化的“桥梁”;会“说”了,再动笔“写”,就是一篇流利的说明文了。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可以在活动中酝酿素材――表现勇于拼搏的精神,可以在学校运动会的竞技赛场上与运动健儿一比身手,在比赛中亲身感受运动竞技的对抗性、残酷性。表现勤劳持家的奉献精神,可以在家里洗衣做饭,与父母一同下地干活等,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强度稍大的活计,再看父母劳动的情景,那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形象也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还有,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交往结成的友谊、产生的矛盾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影响,这都是我们作文的素材。
方法二,“看”,就是观察。法国作家福楼拜教莫泊桑观察人物,就是让他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随即能在短暂的一面后就迅速地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特征,并猜想此人的身份、职业、年龄等情况,把看到的人物写下来,并要求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各不相同。这就是写作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此法可以借鉴。我还把影视剧搬入观察的课堂中,那就是播放一些影视剧中人物的片断――或是紧张的打斗,或是激烈的谈判,或是情意绵绵的对白等,让学生现场观看现场口述,把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口形象地再现一次。
通过上面的“一动”(活动)“二看”(观察)之后,素材这一“饺子”就基本在大脑中成形了。
二、谈“倒饺子”的问题
倒饺子的过程就是由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形象的文字的过程。思维的跨度性大,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对思维的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思维条理化、线形化,让思维由跨度的沟坎变成平坦严整之地。能“出口成章”的人就在于其思维转换能力强,其大脑能迅速地把概括思维变成具体的语言文字。
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的尺度与文字表达的尺度是不一样的。譬如,折叠纸鹤只需有四个步骤就可完成,这一操作过程在思维的反映上只不过火石电光之一瞬,而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三五百字甚至更多了。就是在语言表述时,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还要斟酌词句,讲究语言的连贯顺畅。这样全面衡量之后,也就为“饺子”顺利地倒出来铺平了道路。
有经验的老师在作文实践活动课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这种思维转换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对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合作尤其需要。还是以折叠纸鹤为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按照两种要求来介绍这一手工操作过程,一个是让我看着他来教,另一个是我不看他做只听他来教。看着别人教,眼睛协同耳朵在学习,不看着别人,只有一双耳朵在学习,可想而知,简洁清晰的表达是多么重要,“只听着让别人教”的要求一下子让讲述者紧张了,话也罗嗦了,语调也不自然了,这时老师在旁边鼓励着,同伴们也都争着献上“美言”,这样的美言,就是思维序列化的过程,物质化的过程。这些美言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思维有序化、物质化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共同进步了,师生教学相长了,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完成了口头转换即口头作文后,整个思维的转换基本上实现了,文字表达就可以较轻松地完成了。有了以上的基础,整个实践活动就可以由集体活动转向单独活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活动成果呈现方式(如有必要,还要指导学生作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积累工作),一般就是动笔写作了。
每次作文不可能都让学生合作,让作者口述,有人帮忙补充和纠正。那么,对于文艺性作品的写作,怎样让头脑中的风景和人物形象顺利地表达出来呢?我的做法是领悟,以让自身进入角色的方式领悟;以在头脑中“放电影”的方式领悟。
笔下的人物形象要生动、有个性地展现出来,那么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就必不可少;而且人物的角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和精神面貌也不同。所以,要准确地刻画人物,就要熟知人物,而要熟知人物,作者自己就要进入角色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诸多情感。
作品中有场面性的画面,而且画面中的人物关系复杂,不仅需要作者进入角色来领悟人物的言行举止,还要用在头脑中放电影的方式来领悟。如《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和迅哥儿相见的画面;《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巧遇于勒后夫妻二人又惊又怒的言行等,都是小说中精彩的部分。学习写作的方法,这都是借鉴的好材料。那么,这些画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相信小说家都是在头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像放电影似地演练过。正是这样在头脑中“不断地”放电影,才有笔下精彩的场面描写。这里在头脑中“放电影”的方法就是领悟。如此的领悟,头脑这一“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也就不难了。
通过对说明性材料口头顺畅地叙述出来,对文艺性作品的材料的领悟,基本上为思维的“饺子”铺平了道路,“茶壶里的饺子”也就顺利地“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