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唱片时代到唱“骗”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的选秀比赛中,有一类唱片时代的老歌手出场的环节,名曰助唱。如果你常看此类选秀节目就不难发现,这些歌手不但是“助唱”歌手,而且还是“驻唱”歌手,与酒吧驻唱歌手类似,他们驻唱在电视台。
“驻唱”的助唱歌手已经从唱片时代向现场演唱时代成功转型。与唱片时代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成为现场演唱时代的一个道具,而非审美主体。其实参赛的选手也不是审美主体,相对于节目的呈现形式,他们也都是道具。若说现场演唱时代与唱片时代有何相同之处,那就是唯一秉承了唱片时代受众所需要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审美中的审美,但它往往隐藏在其他显性因数背后,也常被忽略。但科技手段翻新跃进后,商业创意和艺术鉴赏等等因素都流失殆尽,仪式感才真正凸显出来,它成为了很多人留恋唱片时代的真正理由。
唱片这种媒介形式的过气,并非全然被网络下载或是新型资讯手段所淘汰,而是审美取向上的转变。唱片时代的审美,与其说是对于一种视听品质的追求,不如说是对于听唱片这种仪式感的痴迷。仪式感有时无关乎艺术性,而如今的现场演出则巧妙抓住了这一点,将现场感营造成了新的仪式感,并不惜血本,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驻唱”的助唱歌手及驻唱的选手就顺应时代成了道具。
去繁就简,直指人心,这曾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信条。如今创意发展套用了艺术创作规律,艺术上则随着技术进步而走了相反的方向,去简就繁,人心直指。可以肯定地说,目前这种争收视率为目标的音乐节目,凡是打着振兴、繁荣的旗号,实则全是竭泽而渔,渔翁得利。
所以说,唱片形式或是现场演唱,或是今后发展出的任何一种新方式,都不能决定音乐品质,而这跟仪式感毫无关系。
奔向现场演出时代,怀恋唱片时代,在唱片时代这个问题上,卫道士居多,但殉道者稀缺。说很多人迷恋唱片,不如说是依恋唱片时代,进一步说是留恋唱片时代的盈利模式,更进一步说则是现场演出时代还没找到一种音乐创作和演出商双赢的盈利模式,因为目前的利润几乎都归了妈妈桑——电视节目制作商。
技术飞速翻新,资讯手段迅捷,消费低龄化,这一切都应直接导致遗忘和淘汰的速度加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说到底,从唱片时代到唱“骗”时代,不过是还在吃唱片时代的老歌老底儿。说起来原因很多,但我们不妨还是从仪式感上找找原因。
如今,音乐似乎无处不在,至少是都在卖力地提醒你,流行音乐离你很近。但事实正好相反,音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用个诗意点儿的话说是渐行渐远。音乐已经不再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别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音乐既不是生命的自觉,也不再能成为心态升华,甚至连算是生活点缀都勉强,不过是消遣的一种选择,可有可无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与以往那些将音乐理想与人生信念合而为一的人相比,可谓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诗意这东西已经无人问津,可能连无人问津的高度都到不了,那么也就好理解,为什么如今的歌曲欠缺诗意。其实,莫不如逆向思维,诗意或许已经不是如今的歌曲创作的要务,不是有没有文化积淀和诗情素养的问题,这是取向问题,因为取向已经变了——音乐在所有消遣中,至多只是个由头,一定会一再让位于吃饭、抽烟、喝酒、调情、跳舞、跳上床……在这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中,听唱片的确很费事分神,也显得做作且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