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历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点推广阶段(1993—1996年)
1989年7月,《人民日报》曾以《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为题,对竹山县罗家坡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精神空虚、道德滑坡、法纪意识淡漠的现实进行了披露,引起县委、县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1993年,竹山县在罗家坡村进行“十星级文明农户”争创活动试点;1994年初,开始在全县推广。“十星级文明农户”争创活动的开展很快取得明显成效,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中央、省委、市委的充分肯定。1997年初,竹山县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
提高延伸阶段(1997—1999年)
“十星级”创建活动迅速延伸拓展到个体工商户、机关、学校、乡(镇)、村(场)等领域,形成了“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创建热情高涨,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大为改观,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星级”创建活动很快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造访学习者,仅1年多时间,竹山县就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0多批参观者。
低迷探索阶段(2000-2002年)
“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探索出来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形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民更加关注实惠,优先招工、转干、入伍、“三提五统”和义务工减免等激励创建的政策手段已经消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活动的外在驱动力逐渐弱化,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内在热情也有所降低。
鉴于此,竹山县委、县政府开始转变思路,力求从创建的内容和方式上丰富发展“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2001年,在全县创办10个两个文明建设综合示范村;2002年,在全县23个综合示范村开展城乡强强共建小康村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深化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3年初,竹山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了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建设,以此为载体,巩固和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较好地解决了“十星级”创建的机制和动力问题。
2004年,竹山县委、县政府以实施六大工程为载体,以深化“十星级”创建为品牌,以建设绿色小康村为目标,通过10年的努力,把全县80%以上的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
2006年,竹山县委、县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把绿色小康村创建重新定位为和谐文明新村创建,创建标准又增加了居住条件改善。
2011年,竹山县委、县政府以“十星级”文明乡(镇)、文明村(居)、文明社区、文明(农)户、文明党员等文明创建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创建目标:通过3年努力,使“两区一线”乡(镇)、村、社区分别达到“十星级文明乡(镇)”、“十星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社区”标准,90%以上的党员达到“十星级文明党员”标准,80%以上(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县所有乡(镇)达到“十星级文明乡(镇)”标准,8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十星级”文明村、文明社区标准,6(PA以上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80%以上的党员达到“十星级文明党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