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诗歌意境的含蓄蕴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诗歌意境的含蓄蕴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意境含蓄蕴藉,就是指诗有“言外之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意外,使人思而得之”。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抓住了事物能唤起某种情感或象征人的内在精神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全部罗列,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凭借想象,可掌握形象的全部内容,使诗歌意境既形象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中国诗画注重虚实相生。宗白华先生曾多次提到这点。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涎生》一文中引用方士庶《天庸庵随笔》里一段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外别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他本人也说道:“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拓实成虚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他在《中国表现的虚与实》里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里—句话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见;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相生”“于天地外别构一种灵寄”这就是说依据有限的物象描绘,创造无限的可供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许多评论家总结意境特点时有“实境”、“虚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不尽意”、“言在意外”、“言外有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说法,探本求源,这都是对意境含蓄蕴藉这一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的阐述,都是由虚实相生、以有限表现无限、凭借想象创成的。以下从三个方面即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实境、虚境

实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具体描绘的实的部分,虚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借助实的象和景的比喻、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而呈现出来没有直接描绘的虚的景象,它需要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力来获得,但又是在已具体描绘出来的象的指引下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和“景”就是实境,后一个“象”和“景”就是虚境。

实境是在诗中真实存在的,有限的,个别的。虚境不是直接存在于作品中的,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是无限的,一般的。因此,实境和虚境是辩证的关系,是实与虚、有限和无限、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前两句实写,重在景物描绘,通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晴雨中迷人的秀丽景色;后两句虚写,别具匠心地把南国绝色佳人西施与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作巧妙的比较与联系,激发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略西湖美景。

(二)言意关系

诗贵含蓄,要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可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言意的表达不外乎三种情况:

第一,言而不尽,隐而不晦。

王之涣《凉州词》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春风喻皇恩,羌笛声声喻将士心中的哀怨之情。将士戍守边塞,备尝艰辛而皇恩不达,无人垂怜,如何不怨?“何须怨杨柳”,是无可奈何的慨叹。

第二,有言外意、弦外音、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崔颢《长干行》:“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王夫之《薑斋诗话》中说它“墨气四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诗人只写了简单的一句问话,一句自我介绍,一个动作,一个设想,那船上的女子对另一船上的男子的试探的神情举止和意图便跃然纸上。究竟是不是同乡,并非女子真正关心的问题,而是通过这一试探性的问话表达出了女子对男子的关切思慕之情。

第三,言在此而意在此而又在彼。

王维《杂咏》:“客自故乡来,应如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首诗写得非常曲折委婉。诗人久住异乡,急切而关心地探问家中亲人特别是妻子的近况。他不问妻子,却问寒梅,不问一般的梅花而问闺阁绮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真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但诗人之心仍可窥见。

(三)韵味

“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谓韵,乃是风采韵度,味是滋味兴趣。韵味是指诗歌的意象、景象所蕴含的风趣与趣味。诗人以具体的物象作为观赏对象,品味再三,以此来窥见自我的内在精神,颖悟宇宙人生。作品的韵味通过自我心灵的观照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时的莫大的灵感喜悦传达了出来。

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水尽天不尽,人在尽天头。

——石曼卿

二者同为怀人之作,然韵味毕竟不同,正像鲜鱼之于大蟹、黄酒之于白干,有味淡味浓之分,隽永淡雅之别。石曼卿把被怀念之人拟于天的尽头,而天又是那么杳渺无边,只能给人一种渺无边际、相见无期的空落感。欧阳修主要渲染出了一个“隔”字。因为怀人,所以登楼极目,既然是高楼,通过平芜而望,视线本来可以无阻,可是再往远看,却被春山所隔,就显得视线渺茫了,更何况意中人更在春山之外呢。平芜之外是春山,春山之外是离人。离人本可见,因春山所阻却又不能见,把离人置于可见不可见之处,可谓妙绝。这样一“尽”一“外”,可见不可见,层层隔绝,层层延宕,韵味深邃,回味无穷。

欣赏诗歌,就要领悟诗歌的意境,而含蓄蕴藉,却是领悟诗歌意境的关键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