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公开课的若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几天前有幸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有位语文教师的《华南虎》一课,引发了我对公开课的若干思考。这位教师在黑板上有两列板书,一列是学习目标,一列是教学流程。其中教学流程分为六部分,分别是导入、创作背景、初读课文、分析课文、拓展延伸、创新应用。教师的右侧墙壁上是黑板,分成六块,教学流程的六部分在上课之前分别让学生在黑板上相应的部分作了安排。上课时每一部分都是由学生说,学生讲,学生补充,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课堂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说得准确、无误,没有异议,真可谓大家齐心协力上好一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我佩服。在佩服之余,我又有些疑惑,四五十人的课堂为什么大家都是一个声音,对主题的分析都如此一致?如果都这样教的话,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都一样了。尤其是公开课,是否应该更多地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允许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哪怕是错误的。基于此,为使公开课有示范作用,有导向意义,有推广价值,笔者就公开课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前准备要充分而自然,反对繁琐、矫揉造作。公开课的课前准备,除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充分吃透教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决定授课深度和容量外,还应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编印资料、制作教具、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对公开课进行充分准备,不仅是教者所必须,也是评者所要求。平时上课都要求准备充分,何况是公开课呢?然而,我们提倡的是自然、简洁的准备,反对繁琐和矫揉造作,要使一线的教师对成功的公开课既能看得到,又愿意学,且学得会,不致于望而生畏,使公开课起到观摩、推广的作用。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过分顾及听课教师的心态。常有老师讲:“公开课与其说是讲给学生听的,倒不如说是讲给老师听的。”乍听起来好象有几分道理,但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点。按这种观点来上公开课的人其教学效果、推广价值都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好。原因有四:其一,选取教学素材上,教者为了使听课老师满意,往往舍弃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又是典型而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当然对听课教师很可能是不新鲜或者是陈旧的),从而去寻找一些对学生并不适合,对听课教师却好象有几分新意的素材,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二,在“过程”教学中,由于过分顾及听课教师的心态,淡化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可能丧失掉诱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其三,授课者不可能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有时要顾及听课教师的感受,因此与学生的交流、讨论难免流于形式;其四,教学方法与风格上,本来教者在日常教学中有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因过分顾及听课教师的心态,而无法使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同时,学生也觉得教师今天上课形式与平时不相同,很难适应。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反对过分顾及听课教师的心态,使教学过程在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下进行。
3.课后评价不拘形式,淡化细节,立足学生是否有得。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堂公开课的好坏,制订一个评价标准是必要的。当前的问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繁琐,一般是分成四五个大的方面,每个大的方面又有近十个小的分项。授课者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不得不顾及这大大小小的几十个评价项目,很难使课上得有特色。在此,笔者不想全面地阐述公开课评价的方方面面,而是想谈谈当前评价公开课时重视不够或可能产生误导的几方面。首先,一堂公开课的好与坏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得,得了多少。如果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确实增长了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就应被认定为是成功的公开课。其次,不拘于形式,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允许,教师各有所长,有善讲者,有善问者,有善答疑者,评价者要让他(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以“提了几次问”,“叫了多少学生答问”,“讲了多少时间”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公开课的成功与否。最后,要淡化细节。公开课的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只要教者达到了基本要求,就不应求全责备。事实上十全十美的公开课是不存在的。比如时间分配是执教者最有压力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执教者担心拖堂,因为拖堂就意味着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会被评课者认定为一节失败的公开课。我认为:只要主要内容讲授完了,学生们思维展开了,欲言未止,欲罢不能,即使稍微拖了点时间,也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课堂的精彩正发于学生的磕磕碰碰之中。”教师的教学疏漏、学生思维偏差、教学环节的不妥,可能会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使教师在出错中不断历练,在真实的错误中逐步成长。完全不出现错误的课堂是虚假的课堂,错误的积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