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谈数学教学中的“布白”和“补白”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谈数学教学中的“布白”和“补白”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音乐艺术讲究休止符的精妙,休止符既代表音乐的暂时停止,同时意味着音乐的另一种延续和深化,这些都是有关“白”的艺术处理。数学课堂也要讲究“白”的巧妙处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张有弛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一、适时“布白”,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时空

数学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如果“满堂灌”或“走过场”,就会造成学生思考少、体悟少,就不能较好地落实数学教学的思维发展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布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消化、去补充,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其思维能力。

1.问题呈现后“布白”

问题呈现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思考得深入一点,分析得清晰一点,理解得透彻一点。比如,应用题的文字表述通常比较长,因此学生读题时间也比较长,有些教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进行初步思考,甚至还没完全看懂题目时已给出了解题方法,这就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生吞活剥地接受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完成教学预案而不舍得静静地等待,不能急于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萌发,智慧火花不幸熄灭。应该做到少插嘴,少提示,多“布白”,因为此时的“无言”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有言”。例如,学了《圆柱的体积》后,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体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也一定分别相等吗?为什么?”当一学生说相等时,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又一学生说不一定,需要假设具体数据然后计算比较,教师仍没有表态。学生们有的用纸笔计算着,有的相互讨论着,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坚定地说不一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深层次思考,体悟到有些数学结论(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从而有效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2.小组合作前“布白”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少老师课堂上热衷于开展形式化的合作活动,问题一出示就要求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片面追求课堂场面上的热闹。殊不知,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少部分优生唱主角,大部分学生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成了“观众”和“听众”。教育专家李希贵说:“不要经不起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学生屏神思索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的确,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没有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笔者以为,应该在合作学习之前“布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就可以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优化自己的数学思维,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例如,特级教师李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这样“布白” :

师:要计算12×14,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咱们还没有认认真真、正正经经地学过、研究过。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谁会做?

(很多同学举手)

师:你不仅要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先独立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演练)

师:那就小组之间互相当小老师,看能不能把对方说懂,开始交流。

……

在大部分学生都说“会”的情况下,李烈老师提出了“还要把道理说清楚”,并且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之后“布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段“布白”过程中都有事可做,既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又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思维能力。

3.总结归纳时“布白”

在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学生前教后忘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专心致志,课后做题却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没能有效内化,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理解,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不能正确解决“活”的问题。在归纳总结时“布白”,表面上是“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这段“布白”过程中,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反思和感悟,或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同伴的见解、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真正内化数学知识,同时使自己的思维更趋条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教学,整堂课始终强调“先假设再调整”这一解题步骤,但是每次的归纳小结,甚至最后的总结,教师从未让学生整理思路,感悟方法,学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实证明,在作业中不少学生依葫芦画瓢、似懂非懂地照搬,把所求的两个数量混淆颠倒,后进生更是一脸茫然。

二、适当“补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路搭桥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学生新知的习得、思维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固着点”,这个“固着点”就是学生学习新知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基础或学习方法。为此,教学时教师应适当“补白”,使“固着点”清晰起来,并具有较强的固定力,正如帮助学生找到新知学习的起点、思维发展的拐杖。

1.在教材内容跳跃处“补白”

有些知识点之间存在很大的跳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白”,在知识跳跃处为学生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学习。例如,《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教师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也比较到位,但是遇到题目:“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吗?”全班大部分学生出错或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不理解“相关联的量”,教材对此未作过多的阐释,教学时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补白”,导致很多学生理解上的空白。一位教师这样“补白”:先解决关联的含义,再撷取生活中具有关联量的例子。学生举的例子丰富多彩,有的说:“我们穿的衣服和气温相关联,天气热了,我们穿的衣服就少;天气冷了,我们穿的衣服就多。”还有的说:“考试时,答对的题目越多,得分就越高;答对的题目越少,得分就越低,所以答对的题数和得分相关联。”这一环节的“补白”,看似浪费了些时间,但实质上是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补白”,通过“补白”,学生对“相关联的量”的理解不言而喻,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