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录精摄:让文章鲜活而灵动的秘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录精摄:让文章鲜活而灵动的秘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引

同学们的记叙文练笔不少,但很少产生佳作,即使是写比较熟悉的人和事也是。

从高考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了一些问题:不少考生写记叙文,老是喜欢东拉西扯,找几个没多少联系(常常是别人的)的“小事例”“小片段”叙上几句,然后用一些议论性的句子把它们扭合起来,凑成一篇文章;有些材料并不是很切文题,但作者使之高度“抽象化”,变一下角度再通过议论硬“套”(常常用在首尾,以显示呼应,表示扣住了中心)上去。许多考生都不太喜欢写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写,也往往是记流水账一般把一个过程记叙下来,最后通过议论把主旨“揭示”出来,如字数不足或要表示“深化”,就“由此及彼”说一点“哲理”,或“责备”几句。这些写法,给人的感觉或是与主旨若即若离,生搬硬套;或雷同化,没有个性;甚至失真,斧凿之痕明显。

其实写记叙文并不难,除了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外,方法态度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只要能“细录精摄”,文章必然会鲜活灵动起来。

课外精读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集》

鉴赏体悟:

文章语言朴素,平平道来,但严肃、认真、负责、温和的音乐教师形象跃然纸上,阅后令人久久难忘。那么,为什么这样平淡无奇的语言能把老师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呢?这里撇开选材上的原因不说(作者惯于从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力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写法上作者注意了把握特征,运用多种描段和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一段是课前概写,首先交代时间和师生关系,然后概评人物总特征“严肃”。下面是据此重点刻画:一是以学生的言行、神态衬写老师;二是通过学生的眼光侧描肖像――重点在穿着和头部;三是按序细描教具用品等摆设;四是略写铃响后很具特征的动作。第二段是处事特写,仍然是描叙结合,而描写仍然有正有侧(学生脸红),其中向学生鞠躬、轻轻地关门等又可以说是极富特征的典型细节描写。

这两段叙写细致,有描写为依托;描写传神,有记叙为基础。在描叙过程中,笔端极富感彩,如“宽广得可以走马”“深深地一鞠躬”“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等,又时时插入一两句议论,如“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同学们细细品味,这样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叙,怎么会不生动呢?

为便于同学们摹写,我们不妨再作一个概括:在构思立意上,重点写一事或人物的一个特征,如所选片段就是“温而厉”,就是严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由此来总括或统摄全文,即细录一事,注意不要面面俱到;然后精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画面,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把它立体地、灵动地刻写下来,即精摄几点,要动态地进行多种描写,尽量不要死板地、介绍式地概叙。

一试身手

天凉好个秋

孙元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着,把心情淋得透湿。我走在路上,又想起了伫立在试卷上刺眼的分数,一滴一滴的水珠在脸颊上流淌出痛感。

进门。吃饭。出门。赶回家吃晚饭的程序简单而机械。我开始平静地报出了自己的成绩,而后,夺门而逃。可身后传来母亲“天冷了,加件衣服吧”的话语。不知怎么的,此时,异常冷静的我却头也不回地低吐了“不要”二字,然后顺手抓起墙上的雨披就冲入雨中。不回头,不想回头,也不敢回头。我怕看到母亲失望的神情,也怕她洞察出我伪装的坚强。

令人刺痛的液体,积蓄在视线之上。路上的风很大,吹破了我弹指可破的镇静,也吹乱了满试卷的红叉。她一定很失望吧?西风紧,雨下得大了起来,我单薄的身体逆着风险些跌倒――深秋,真的来了。

不知在哪条路上落寞地骑了多久,手心冰冷地丧失了温度。原来有时候多件衣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远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我却一个人咀嚼着悲伤――我有点胆怯了。

“你终于来了,就穿这么点衣服,怎么会不冷?”很吃惊,抬起头,见是母亲。她在校门口撑着伞,一见我,就抓起我的手急切地捂了起来。“你这孩子,叫你加件衣服死命不肯,幸亏我刚才搭了顺车把衣服拿来了,不然你怎么办啊……”看着我遍身湿透的样子,母亲皱了皱眉,心疼了。突然间,她想起了什么,从包里取出衣服给我披上,并认真地帮我打理领结。我听见皮肤间微弱的摩擦声,有细小的静电在静静地产生。 “还有,不要太在意了,下次努力就好……”母亲用轻柔的声音抚慰着我的心灵。

一句话,触碰到了我最敏感的神经。我以为我能继续冰冷地看着母亲,就像刚才冰冷地拒绝她的衣服那样。我以为我还能假装平静,就像吃晚饭时那样。可我终究不能。

天地间鼓荡着的风没有停息,只有我们母女所在的地方一点一点荡漾出暖意,好像有热气从中一阵一阵地升腾出来。

母亲用她那已不再细腻的双手一滴滴拂去我满脸的泪痕,然后拍拍我的肩膀,叫我早些去上自习。

转身的瞬间,再次流泪满面。真的好想告诉你:母亲,有你陪伴,秋天也是美丽的,也可以温暖如春。

亮点简述:

细细把玩,文章有不少闪亮之点,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1.心理的自然刻画。大段刻写心理,弄不好会空泛无味,不自然。本文几乎每节都有心理描写,特别是前六节,但读后不觉得枯燥,也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为什么?原因有三点:一是有层次感,写出不同时刻的心情,不雷同;二是与行动结合来写,不抒空情;三是写真实内心,写自己独到的感受。

2.叙述的合理巧妙。一是注意前后因果。如文章一上来就讲心情很不好,可谓奇峰突起,紧接着道出原因,原来是分数考低了――先果后因,生起波澜,显得紧凑。二是讲求必要交代。如作者骑车在先,而母亲却比她早到学校,于是作者在行文中只轻轻一点(“幸亏我刚才搭了顺车”)就把缺口自然缝合起来了。三是适当进行铺垫。许多同学写心理转变,往往违背规律,不实事求是,如只听到一句话人的思想马上就通了,转弯太快了。而本文作者是层层铺设,逐渐明朗,慢慢点破,直至最后才让情感奔涌而出(直接抒情),显得很自然。

3.语词的超常搭配。文中有不少语词的搭配超出了常规,而这种搭配,弄不好就会出现语病。作者却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别有一番风味。如开头的“秋雨淅淅沥沥地洒着,把心情淋得透湿”这句就很值得玩味。“淋湿”的应该是一个具象,如衣服,心情不可能“淋湿”,更何况“透”,但两词结合起来,却起到了一个特殊的表达效果,说明这次考试考得太差了,给作者的打击太沉重了。这样的运用,在文中还有多处。语词搭配的超常,使语言生动起来,含义丰富起来,表达更准确起来。

以上是作文成功的几个突出之点,但就全文架构而言,文章还有一个更闪亮之处,也即前文中我们讲的“细录精摄”。

作者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通过精心的构思,用描写、记叙、抒情等手法真实地再现出来。文章的主体部分由三个画面组成:离家出走图,雨中行路图,母亲送衣图。每个画面,文字并不多,但都抓住了关键,用好点睛之笔,着力勾勒,很具动感、立体感以及真实感――如同照相机,把最精彩的瞬间给捕捉到了,活泼生动。由于作者注意细录一事,精摄几个画面,文章就灵动、活泼起来,就站立起来了。

_责任编辑:萧泊零羽xiaopolingyu@vip.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