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暴力,依然是这个世纪的主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暴力,依然是这个世纪的主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继去年出版《荒野侦探》后,另一部罗贝托・波拉尼奥代表作《2666》简体中文版近日出版。面对诸如“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超越《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的赞誉,即便在听惯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词的读者看来,也是有震动效应的。这当然激发了拉美文学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但多少会让人有些将信将疑。拉美文学研究专家,同时是该书译者赵德明解读《2666》时说:“21世纪在暴力问题上出现了失控的状态。失控的主语是谁?没有!”。

Q:《2666》这几个数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A:在作者那里,2666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表。难道发展经济、科学和教育不是人类的出路?罗贝托・波拉尼奥是2003年去世的。2008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全球性危机,至今没有摆脱出来。这场危机中金融系统的信用和政府公信力下降,说明一系列观念、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危机,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因为没有回答出造成这些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回答出这样的问题:谁来拯救和洗涤人类的罪恶呢?《2666》在这个意义上发出了警报:人类自相残杀,同时又毁灭自然环境,其未来就是自我灭亡,没有别的出路。这样的判断是不是过于悲观了呢?那就要看看人类的聪明才智能不能放在真诚、友爱、同舟共济、善待自己和地球上一切物种的发展道路上了。

Q:翻译完全书,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但是为什么在面对暴力的问题上,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在《2666》中暴力有好几种,除了连环杀害妇女的暴力以外,还有战争暴力,有好多暴力打着正义战争的旗号,它们是合法的,比如纯粹净化血统的屠犹,都是言之凿凿的杀人。还不算刑事犯罪的暴力,就算暴力,在警方里有好几种态度,有的也很愤慨,但有的就是无法作为。还不算这个暴力背后的那些黑社会犯罪集团。书中有一个连环杀人案的嫌犯,被警察抓住后,挑衅地说“你们抓吧,我是进来了,外面还有,你们怎么着”。那种嚣张的态度,都不是闲笔。所以整部书我翻译完之后想了很多事情。

Q:你曾说到善良的人成为弱势群体。为什么善良的人反而会变成弱势?

A:这又回到另外一个话题了。人类像一层层的塔,是我们在供养塔尖上的人,这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这儿劳作,不管是文化劳作、打工劳作,总之是各种劳作。但塔尖上的人们权力更大。如果以你信息电子来比喻,咱们大家都在使人家的东西,人家在网上就可以操纵我们。所以真正有实权的人是少数,这种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改变。

为什么我老说《2666》只是一个信号呢?虽然只是初见端倪。它讲的就是人类究竟怎样对待人类。比如说非洲,拉美呼吁一定要认识文化的自我,要有自我的权力和地位。但从全球的格局上来讲,大国主宰世界,那不是一种霸权压迫吗?为什么会有霸权,这个应当想一想。我并不认为人类在认识自身、认识社会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虽然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你真正从大宇宙来看,地球很渺小,你出来一个航天发明很了不起,但从宇宙来讲,很可能这是一个小玩具。

Q:为什么这本书的出版会如此受关注?

A:我管这本书叫“博士后”,为什么呢?因为《2666》涉及的面太广了,是本全景小说。只看一些小地方,就牵扯了海洋生物学、数学几何学,其他的像历史、军事,他都写到了。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是他写谁像谁,比如他写意大利人就有意大利味儿,写英国女教师就是英国味儿。

所以在翻译《2666》的时候,手边长时间配的就是西班牙语的两部字典,还要配一部美洲大字典,然后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那真是叫做“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你老得战战兢兢的。我在后记好像写了这么一句话――这个工程相当于一个“巨人”推“巨石”上山的那个状态,很费劲的,但是我还是要推啊。

Q:读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变得太过消极?

A:像我这种老人,走道不利索了很需要有人扶,跌倒了很需要有人搀一把,可是我们出现老人摔倒了不扶的事件。所以我翻完这个书,感觉恰恰是应当呼吁友爱,呼吁团结,呼吁帮助。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首先要从自己向善开始。

我提倡这本书老年人也要翻阅一下,人活100岁也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像我这年龄的老人,哥们儿很多,其中有的很无奈,因为有孙子了,让孙子骑在脖子上,然后打电话跟我说,当什么爷爷啊,我现在当孙子呢。我的生活是我能看一篇我就要看一篇文章,我在看的过程中间有不会的我就学习,这就是我的精神追求。

Q:所以这本书对当代社会很有启迪?

A:这是一本写当代的书,当代人类生活里面有很多因素,最大的因素就是经济要发展,要讲GDP,要过好日子,要讲幸福指数。但是在另外一个侧面里面不是这样,科技发展了,经济发展了,良心这个侧面并没有改善。当人们面对暴力的时候,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教授,或者逃避,或者漠然,没有一个真正站起来。

我感觉作者的悲观是建立在一些合理的思考上,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刚刚开完不久的德班会议,你看哪个国家真正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凡是要伤害自己的核心利益,都是毫不相让的态度。发达国家不让,不发达国家也不让,好像这个地球在这个问题上来讲都不是自己的了,这时只有自己的利益。21世纪在暴力的问题上,出现了失控的状态,谁控制?这失控的主语是谁?没有!《2666》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作恶的常常是跟权势联系在一起。

所以善良的人们,想爱的人们是弱势,是备受欺辱的,备受的人们,而那种讲暴力、讲屠杀、讲行凶的,谁的拳头越大,谁就是有霸权的人,反而是得意洋洋的。

名词解释

・罗贝托・波拉尼奥

智利诗人和小说家。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2003年在巴塞罗那去世,过世后其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他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09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等。

・全景小说

全景小说只有在结构、舞台、立意三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才能名副其实。说到结构,应该像清明上河图那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2666》可谓历史纵横,从古希腊一直写到现在,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两次世界大战、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墨西哥贩毒问题和移民潮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牵涉到的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其中有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出版家、拳击手、杀人犯、军官、士兵、贩毒分子、警察、乞丐、贫民、……说到舞台方面的要求,全景小说不能只写一乡一村、故事情节发展要跨到全球几个大洲。这一点,在《2666》中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它直接涉及的国家就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智利。当然,还有特别重要的,就是立意。立意必须要跳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大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