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阴新貌入画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阴新貌入画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穿行在华阴市三门峡库区的村落间,会让人恍然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巨画之中。

蔚蓝、深邃的天空下,笔直茂盛的行道树守护着伟岸的堤坝;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串起明珠似的村庄;田野里,一片片正在收获的庄稼惹人眼醉;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活动着……这里的淳朴善良的人们会微笑着告诉你,这里的过去、现在、未来……

调整产业强科技 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库区,你会感觉到这里的天空很高远,这里的房子很漂亮,这里的群众人人有干劲,处处都蕴藏着丰收和希望。

北社乡党委书记郑丽琼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爱动脑子,认识新事物、掌握农业技术知识特别快。”提起各村的致富能人,她如数家珍。

北社乡东联村村民李兴文,2008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大胆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莲藕,当时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但是他知难而进,先后到山东、湖南等地学习、取经,大胆摸索莲藕栽植技术,两年的辛劳终于获得了回报。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北社乡已发展莲藕1000余亩。李兴文对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亩莲藕产量2000公斤以上,每公斤2.8元左右,扣除藕种、施肥、人工等成本2500元,一亩莲藕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20亩莲菜年收入也在5万万左右。”

今年65岁的赵新省是北社乡土洛坊村人。2006年冬天,他率先在村里进行冬暖式大棚香椿实验种植,并到寿光等地学棚栽培技术。他的大棚红香椿每平方米可产2公斤,每亩标准棚产香椿芽800公斤,产值可达2万元,纯收入1万多元。进入采收季节,他便通过电子农网发送信息对本地的香椿产品进行宣传,为香椿的销售开辟了渠道。

在华西镇南严村南的土地上,群众正在大面积的建设温室大棚,据当地群众介绍,今年镇上大力发展“蓄、沼、菜”一体的设施农业,农民在棚前养上几头猪,猪的粪便制作沼气,可以给大棚照明、增温,沼渣当肥上地,这样一举多得,良性循环。每个大棚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国家各种补贴将近1万元,今年南严村新建这样“蓄、沼、菜”一体的大棚50个,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将十分可观。村上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农户建棚、种植、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近,镇上还并聘请农技专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南严村的刘小强种植大棚蔬菜已经10年多,由于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进,收入也逐年递增,目前已拥有4个温室大棚,主要种植油桃和圣女果等反季水果,为此他还专门引进了山东“农业专家”发明的“一边倒”栽种技术,16个月就挂了果。“一年的收成也就六、七万吧”,提起经济收入他口气轻松地说。看见记者很惊讶,他笑着解释:“真的没有啥。这几年政策好,咱这儿的土地多,只要勤快些,家家户户年收入都有几万元。”

为了切实帮助库区群众走上致富路,华阴市加大对库区群众生产开发扶持力度,帮助群众大力发展大棚西瓜、地膜棉花、良种小麦繁育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现有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多个,为群众提供销一条龙服务,积极推广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库区群众致富增收。

基础设施大改善 荒滩建成米粮川

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黄沙迷漫的渭河滩。由于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的改变,1985年5月中办发文决定对原三门峡库区部分生产、生活困难的外迁群众实施返库安置。华阴库区这片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土地被唤醒。1986年,数万名曾迁往外省、外县,为国家重点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移民群众又一次踏上了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

“刚迁回来的时候,我们住的是茅草棚,周围荒草连天,生产生活十分艰难。”华西镇东阳村的赵海峰对刚返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刚入库时,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刚由外地返迁回来的群众按规定属于自迁自建,他们心情茫然。但这种无助的等待没有多久,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安置政策像声声春雷、阵阵春雨,滋润着这片深藏生机的土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库区群众修村台、整荒地、打机井、拉电线、盖学校、建医院……二、三年时间在这片荒野上,逐渐形成了村台26个,避水楼52座,交通主干道2条19.08公里,防汛撤退路4条25.86公里,人畜饮水打机井26眼,学校29所……,这些涉及民生的工程建成使用,给库区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证,并逐步解决了返库移民“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为了使库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华阴市委、市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跑项目、争资金,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使库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上半年,库区累计打井882眼,修U型渠道50公里,地埋暗管116.7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221.75公里,安装变压器102台,使库区土地灌溉面积达到32000多亩,并扶持各类村办、乡办、个体企业65个。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在华阴库区已经形成。

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促进了生产,美化了环境,也促进了库区群众的收入。

移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又让群众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1994年,我家在村台上盖了砖混结构三间大瓦房,有八十多个平方。2008年,在市上建设华西、五合、北社三个商贸点时,我又在五合商贸点盖了这上下二层的楼房,大约有二百多个平方米,花了将近10万元,政府又补贴了1万元。”赵海峰很开心的领着记者参观他在五合街道的新居。

返库20多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条件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广大库区群众逐步过上了“身安居、人安心、衣食无忧渐脱贫”的幸福生活。

不遗余力谋发展致富路越走越宽

华阴市北社乡东部地势低凹,内涝多发。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调研考察,认为这种低洼地势更适宜于莲藕种植。但群众对其中的风险顾虑重重,乡上就采取示范带动的做法,并组织党员干部到湖南、湖北等地考察,到周边县市学习,还专门聘请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目前,该乡的莲藕种植已成为“万亩莲藕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的莲藕种植产业。

“说的话让群众听见,做的事让群众看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群众自然会支持你。”华阴市紧紧围绕促农致富这一主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构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想方设法解民困,不遗余力促增收。

华西镇是华阴市最大的移民乡镇,人多地广,交通便利。这里的许多群众依靠土地走上了致富之路。

华西镇去年人均收入5500元左右,许多群众家里都有太阳能、空调、冰箱,电脑普及率已达40%以上。华西镇镇长张进峰介绍说,依托小城镇建设的辅射带动作用,华西镇坚持“农业稳镇、科教兴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到如今已实现三个“超万亩”,即中棚西瓜一万亩、良种繁育一万亩、地膜棉花一万亩。目前,“万元效益产业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已提上日程。计划5年内建成10万亩“万元效益产业田”,按此计测算当地群众可获利15亿元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奋斗精神不息,发展脚步不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库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华阴市委市政府认认真真落实国家移民政策,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华阴这片大地将会更加富裕文明,这里的人们将会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