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前三分钟的教育增值实践与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前三分钟的教育增值实践与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课前三分钟教学改革背景、提出、反思、实践与探究、推广与普及说起,从应试性的检测,到回顾性的复述讲演,再到故事教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课堂文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自身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践行了与学生一起“带着学科思想泛游化学殿堂”的教学主张。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教育增值实践探究

一、问题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对化学课新的教材编排体系,师生均存在明显的不适现象。跨越比较大的初高中教学需要衔接,重要的化学科素养需要建构与形成,所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均集中在高一年上学期学习等等,无不让学生在选择文科与理科时左右为难。大量的学科知识需要识记,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特性与规律等都是通过识记来完成,而没有感悟或者质疑,诸如为什么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不称化学反应“等式”或“恒等式”的真正原因。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八年有余,应该静下心来思考,重新认识教育,重新理解学科,重新审视教学。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应当以怎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和环境,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自身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切教学方式的转变无非是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现学生能力真正的提升,这才是倡导课堂教育增值的 由衷。

记方程成为高一年学生学习化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帮助学生记方程也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单纯地让学生去背与记化学方程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能使它成为学生课余学习化学的全部内容。关键是落实,在不增加学生课余负担又不挤占课堂宝贵的有限时间的前提下消化与吸收化学知识,才是绿色的落实。然而,利用课前三分钟探索课堂教育增值活动,一度成为师生痛苦的历程。

一个对课堂有强烈控制欲的教师,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课前三分钟,滚动式巩固性地检测课前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从随机抽样两名学生,到有针对性地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检测,并及时地评析,自我感觉这种有针对性的示错可以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阶段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所表达的化学方程式不是漏了反应条件就是缺了箭标或是没有配平,这种低级的失误所造成的失分往往令阅卷时教师急火攻心。尽管经过一番的反思,认为可能是犯了教学上的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从抽样检测变成为全样检测,从学生随意性的一张草稿纸到教师设计好的统一检测用纸,每次五个方程,课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批阅,下节课前对检测过程中学生普遍性的缺失进行点评。效果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点评显然不够及时。所以,又把检测方式进一步地调整为个体性抽样与全样检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个性化的点评,又有全样进行批阅,解决了全面地落实全体学生的基础问题,又解决了个性化的隐性的学习问题。一段时间之后,经过各种形式的检测实践尝试,化学方程式的过关率明显提升。但是,在一次与学生进行考后分析交流时才发现,对这种有些生硬落实知识的教学模式师生都感觉很累,解决了一时的知识缺漏,却很难提升真正的化学素养与学科能力。课前有检测任务,学生上化学课普通思想都不轻松,课后老师必须第一时间批阅出两个班的书写结果,每人写五个方程式,两个班近六百个化学方程式,若没有一个小时无法完成此项任务。批阅之后,还得准备反馈重点、设计下次的检测题目,结果师生在课内课外均找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也找不到自己一直在营造的与学生一起“带着学科思想泛游化学殿堂”的教学主张。

三、问题的反思

为什么师生彼此之间不能享受课堂,为什么大家要在自己所设计的樊篱中痛苦度过呢?读完了陈松泉《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之后有所感悟,要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观自己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还缺乏挖掘学生的潜能自觉行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家罗素曾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指导者,其价值远甚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了不让因对学科的片面认识而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缺乏学科思想和创新能力,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基于这一思考,课堂改革静悄悄地从课前三分钟开始。当我宣布从今天开始起取消课前三分钟方程式检测时,学生的欢呼与雀跃说明了这场改革来得太迟了。

四、实践与探索

并不是一味地取消某些教学环节就是真正的为学生减负,减负的深层次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学校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要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分钟能做些什么,能给教育多大的增值呢?如何找回本应属于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饱足感和幸福感呢?

分析比较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课堂,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有发自内心的教育需求,只是现实的外界环境没有给每一颗走向成熟的心灵正能量,以至于一次次挫折让他们丧失了主动表现信心。而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观望。教育最大的功能是什么,是唤醒!唤醒每位学生曾经的激情与勇气,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课堂不应是只属于部分优等生的专场。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做什么,在铺天盖地宣传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我所能改变的现实,我所能实现教育公平的行动,就应该从我课前的那三分钟开始。

课前三分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检测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难道化学知识仅限于化学方程式?综合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决定把三分钟当作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演说,而是结合上一节化学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性的表述。规则是以班级的座号为序,每节课一名学生上台讲演,从预备铃开始,到上课铃结束为止,演讲者宣讲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主讲者必须复述上一节化学课所教授的主要知识内容,发言时尽可能脱稿,若遇到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还可以当场提问,下一堂课要发言的学生必须为当堂发言同学的表现按A、B、C、D四个等第评价 等等。

第一天开始执行时,大出乎我的预料,本以为他们可能会讲不到重点要点,甚至可能会因怯场而语无伦次。其实,1号同学课前进行了十分精心的准备,讲得十分的清晰明了,虽然没有教师老道地拓展与延伸,却显得十分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提问起同学,还有板有眼,其自信俨然不亚于老师。

当然,并不是每位登台亮相的学生均有高水平的表现,有背笔记的,甚至有捎上课堂笔记不时瞟上一眼的,有声音太小的,有严重超时的,有只说出一个纲要式的等等。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同学拒绝上台的。因为,哪怕表现再不尽如意,同学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我都会拿着放大镜为他们找亮点,就是拿着笔记原封不动地照念下来,我也会表扬他,“为了今天的讲演,上节课笔记做得特别认真。”原本课前这三分钟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复习、交流、表达、倾听、感受、体验的经历,给他们注入学习的自信,提升学习激情。

在一次习题课后的学生课前三分钟回顾性演讲时,发现所教的两个班学生上台表述都不尽如人意,无从下手,词不达意。在当天的教学反思中如此写到:习题课一是为了唤醒,二是为了重组,三是为了提升。唤醒是前提,重组是关键,提升是目标。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缺乏 归纳统整,缺乏方法指导、规范养成,还有缺乏透过知识表象进行理性地提升。其实本堂课最缺乏的是对教学重点的凝炼,是一种没有进行主题式的低层次的习题评析……

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专题理念的映照,在活动层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参与者能有多少收获却是让人怀疑的。当第一次从学生的身上找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映射点时,我似乎领会“教学相长”这个词。因为,教育只有成为互补时才有张力,有张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因此成为合理的教育。然而,学生为了能在台上有出色的自我表现,他必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中使我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相长”这个词。以往总认为“教学相长”只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意思,其实,《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意思并非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教)学半。”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所以,经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我领会了《礼记・学记》中的真义,在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利用这种学习机制,促进学生间的共同发展。

五、推广与普及

高考学科、会考学科均存在课堂教与学的压力,作为技能科的课堂教学,课前三分钟是否也可能给教育带来增值呢?

教育的各种功利思想往往会影响技能科的教育质量,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其重要性的思考,我们努力探寻与自己所理解的意义相对的作者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感动震撼学生,用故事给予教化。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就应该把这种受人喜欢基因播植在学生身上。将故事引入技能科课前三分钟,从体育课的名星故事到艺术课的故事教学,从教师讲到学生说,从“告诉”到“分享”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艺术来创造富有意义的故事、播植具有价值的故事。用故事为教育与课堂教学作心灵的向导,同时提供精神生活的营养。

布鲁纳曾说:“伟大的故事激发人们寻找问题,而不是上一堂问题解决的课。它与困境深深相关,与过程相关,而不是与这个过程通向的目的地相关。”通过故事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地深度思考,这种思考的价值在于:从发现故事、改写故事、设计故事、讲述故事,在阅读他人时寻找到自己,在理解他人时认识了自己,在分享他人时丰富了自己。课前三分钟的故事教学,创造了一堂课美好的开端,践行了与学生一起“带着学科思想泛游化学殿堂”的教学主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课堂文化,给学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