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留守儿童一点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留守儿童一点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曾是一名“留守儿童”,是阅读改变了她的命运,塑造了现今的她;现在,她想将图书变成一把钥匙,去打开中国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的心灵之锁

伊能静的公益之旅,始于工作的暂时停顿。

今年1月,她以独立和理性的声音谈论一些公众议题的微博突遭停顿,她也突然从热门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评委的位置上离开。

时隔几个月后,5月5日,伊能静在拥有820余万粉丝的微博上了这样一段感言:“消失的字到哪里去了。他们将它埋在腐臭的土里,却没想到,开出了一朵彼岸花。”

此时,她的静新图书基金成立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个专项基金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底下,它要展开的事业是:为中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赠送图书。它今年内要实现的目标是:为10万个留守儿童送出经过精心挑选的图书。

“我曾经是个留守儿童”

现年44岁的伊能静,有着一张与年龄不相称的美丽面孔,因此也被网友惊呼为“不老女神”和“美丽教主”。“其实她是完全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打拼上来的。”一位对伊能静的星路历程颇为了解的影视圈记者说。

伊能静16岁出道,20岁出头就凭《19岁的最后一天》《流浪的小孩》《悲伤茱丽叶》等歌曲以及在侯孝贤电影里参演的角色,红透港台和大陆,成为当时流行文化中的一个亮点。1997年后,她的事业重心向大陆转移。如今,她在北京设有工作室,拍电影、参演电视剧、充当电视节目评委和主持人、唱歌、写书、参加商业演出。

虽然事业和人生经受过一些挫折,并未影响伊能静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的悲悯。在《中国达人秀》里,她比别的评委更多几分源自女性的呵护和温柔。一个唱歌很有天分的陕北农村小孩,因紧张而唱不出来,伊能静耐心地给他鼓气,要他大胆摆脱“干爹”一直紧紧牵住他的手,独立唱歌。最终,小男孩做到了,歌声惊动全场,而他稚嫩的脸上也洋溢着自我挑战成功后的幸福微笑。

5月初,在北京望京地区一处会所的咖啡厅里,伊能静说,她要感谢近半年来失去工作的日子。“它让我得以完成一个多年以来就有的心愿。”那就是静新图书基金的成立。

对于一个散发着理想主义气质的女星而言,现实世界并非总那么如愿。她很清醒地知道,演艺行业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不可能永久干下去。

“本来也想过利用这段时间出国念个书。但后来想想,我还是应该努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伊能静告诉《中国慈善家》。

为什么选择留守儿童作为帮助对象?“因为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伊能静说。

伊能静出生不久,父亲就抛弃家庭而去,母亲单独拉扯几个孩子成人。伊能静是光着头度过童年的。由于不能经常洗澡洗头,为了让头上不长虱子,母亲干脆将她的头发剃光。她每天上学时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因为母亲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有时伊能静饿得发慌,撑不到母亲回来,就自己先到村子里去求一碗饭充饥。

16岁时,伊能静踏入演艺圈谋生。“由于早年没读多少书,踏入社会后,就疯狂地找书看。”伊能静回忆说。从《金庸全集》到《易经》,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波伏娃的《第二性》,她将所有能找到的书,全都仔细地阅读过一遍。“读书对于我来说,不是提升气质的一种方式,它是让我认识到我自己是谁的方式,是塑造我灵魂的事物。”

“读那些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会有什么用处。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发现,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与读过的那些书、吸收过的那些知识和思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说这话的伊能静,是港台明星里被公认的才女,栖身影视圈的她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作颇丰,其中谈论人生哲理的《生死遗言》,长期盘踞台湾畅销书排行榜,行销60余万册。

传递书籍的力量

伊能静看到,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着至少6000万名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很多针对儿童的公益机构,一般都聚焦于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健康的问题。吃饱饭、不生病,接下来应该关注什么?人的心灵。为救一个孩子,救活就结束了,但知识这种心灵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谈到为什么做图书项目时,伊能静说。

“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其实是遭到漠视的、匮乏的。现在的父母、亲人给孩子买礼物,一般不会买书,他们会买更物质性的东西,或者是玩具。”在伊能静看来,如今的80后在成为父母后,也普遍不会给孩子买书,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有读书的习惯。

伊能静的静新图书基金采取赠书模式,即在特制的小书包内,装有七本从静新荐书团专家推荐书目中精心挑选的、可以带来不同阅读体验和收获的书,既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经典名著,也有《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这样的现代作品(由荐书团成员李开复推荐)。在静新图书基金官方网页上,列出了包括李开复、潘石屹、姚明、高晓松、许小年在内的近20位荐书团成员。

“选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书,不仅想让小朋友们从海伦・凯勒的身上获取精神力量,也是想让小朋友们感觉到,他们拥有健康,只是爸妈没在身边而已,他们是幸运的。应该珍惜这种幸运,好好生活。”伊能静说。

伊能静采用礼品赠送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图书借阅模式,也有她的独特考虑。她曾在山区学校的图书室看到,由慈善机构捐建的图书室,由于上级机构要检查受捐图书破损情况,大门是常年锁着的。

伊能静还特别看重的一点是,“这些图书可能会成为这些孩子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份礼物,成为他们生命中第一份可以自己拥有的东西”。尤其对于那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收到礼物都是一件稀罕事。她觉得,人在孩童时代拥有的第一份东西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考虑到很多受捐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家里可能连保存一本书的地方都没有,她还特地制作了一种小书包,以便“存放这些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份礼物”。

伊能静还坚持,所有图书,都为统一采购的新书。“我们不赠送旧书,旧书接收、分拣、甄别的成本太高。”

今年4月,静新图书基金成立。基金启动时,伊能静自己捐出了50万元,后来又捐出15万。最近数月里,伊能静工作室的六七名工作人员,大部分都为此项目奔忙。“为这个项目,现在付出了总共接近100万。”5月初,伊能静说。目前,静新的图书已经送到了贵州、四川一些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手中。

现在,静新图书基金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了对公众募捐。捐助静新的人只要捐款100元人民币,就可以与受助对象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取得直接联系,100元正好是用来支付购买一个“静新小书包”图书套装的价钱。另外,静新图书基金还通过各种渠道小额募捐,五元、十元的零花钱,也可以转化为启迪偏远地区留守儿童心灵的种子。

星星之火

“你说我有没有为这事哭过?有过。有没有想退出过?有过。”伊能静坦率地告诉《中国慈善家》。

什么时候哭过?

伊能静说,当初一些人答应参与这个项目,承诺了捐赠数额,甚至有的签了合同,但后来还是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或者不履行合同。“总不至于去告他违约吧?毕竟是在做慈善啊。”

这些遭遇一度令伊能静伤心绝望到哭泣,想到中途放弃。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公益这种事,必须是发自你灵魂深处想要做的事,否则,你是走不了多远的。”伊能静说。

她很自信地认为,在做公益的明星艺人当中,她本人算是对具体执行最了解的。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她都亲自盯过一遍。4月底,她到呼和浩特受捐助学校去了一趟,给那里的孩子送去朗读的书。“即使再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也是超出你想象的。”在与那里的孩子讨论假如自己是位市长、怎么建设自己理想中的城市时,孩子们纷纷提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方案,比如“青藤城市”“和平城市”。

在伊能静看来,静新图书基金的启动,将意味着她人生新一阶段的开启。“需要用十年时间,将这个项目做出效应来。”在她看来,这个项目如果按照她的理想发展下去,将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它代替不了教育,却可能起到心灵重建。“我们都在说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但这个社会的质感也是需要靠我们去一点点改变的。”

向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赠送图书,只是伊能静设想中的第一步。“光送去书是不够的,书上的知识是死的。”与赠书几乎同步发展的是“朗读者”计划,即志愿者在接受简单的培训之后,深入到每一所学校去,以图书为连接点,与接受捐赠的孩子进行一场知识与脑力的互动。“比如我送出一本介绍纽约的书,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去纽约发展,而是为了让他看到,世界上有纽约这样的城市,并让他思考,如果他是一个市长,他将怎样建设自己的城市。”

伊能静觉得,中国的未来一代,只有进行智力上的投资,才能提升国家竞争力。“iPhone的装备工人是最辛苦的,对iPhone的内部构造甚至可能比乔布斯本人还熟悉。但他们只能拿到很少的收入,绝大部分收入被苹果公司拿走了,因为苹果用智力创造了iPhone。”

现在,“静新图书计划”只是一个开始,在伊能静的展望里,当静新朗读志愿者走进中国成千上万所学校的时候,才是真正产生变化的时候。

Q&A静新是做儿童心灵启发

我们要告诉小孩,你也可以不当大老板,但你可以活得很踏实。

《中国慈善家》:“静新”二字的含义怎么解读?

伊能静:“静”首先是取自我的名字,另外我也觉得,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里,一定要有个很安静的力量,这个安静的力量是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安静代表了一种力量。“静”在这个时代是太难能可贵了。“新”我觉得代表未来,这些孩子必须要改变现状。

《中国慈善家》:静新是从提供阅读开始,从儿童教育的角度一直延伸下去吗?

伊能静:教育交给国家吧,我们做的是儿童心灵的启发,我们不再教育小孩,小孩受的教育够了。他们会被他的老师教育,老师会告诉他,你考得比别人好你才有用;进社会的时候还会被社会教育、被老板教育,会受到关于竞争价值的教育。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这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你就是你。你也可以不当大老板,但你活得很踏实。

《中国慈善家》:为什么选择在大陆做这个基金,而不是台湾?

伊能静: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我这几年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大陆,我觉得,取之于哪个社会、回报于哪个社会,是一个基本的道德结构。因为这些人喜欢我,所以我拥有了财富的力量,我很感谢他们,想回报他们。第二,台湾比较均富,条件这么艰苦的孩子太少,即使有这么艰苦的孩子,也有太多人在帮。第三,台湾慈善很透明,每一个商场都会放着个募捐盒子,大家都不会怀疑我捐的钱会怎么被利用。大陆现在的慈善缺乏透明性,但人们有慈善捐助的权利,所以我想在这里创建一个捐助渠道,让人们多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