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聚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聚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在初中几何中应用非常广泛,题型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多以由结论探索条件为主要题型.

题型一 余角概念的运用

【例1】如图,AOB是一条直线,∠AOC=90°,∠DOE=90°,问图中互余的角有哪几对?哪些角是相等的?

【思考与分析】 由互为余角的定义,只需找出图中和为90°的角即可.

解: 因为 ∠AOC=90°,∠AOB=180°,

所以 ∠BOC=90°,∠1与∠2、∠3与∠4互余.

因为 ∠DOE=90°, 所以 ∠2与∠3互余.

因为 ∠1+∠DOE+∠4=180°,∠DOE=90°,

所以 ∠1+∠4=90°.即∠1与∠4互余.

可以得到互余的角有:∠1与∠2,∠2与∠3,∠3与∠4,∠4与∠1.

因为 ∠1与∠2互余,∠2与∠3互余,

所以 ∠1=∠3(同角的余角相等).

因为∠3与∠4互余,∠3与∠2互余,

所以 ∠2=∠4(同角的余角相等).

题型二 垂线的定义和性质

【例2】如图,已知FEAB于E,CD是过E的直线,且∠AEC=120°,则∠DEF= .

【思考与分析】我们仔细阅读题目,经过思考发现有两种解法,第一种主要利用垂直的定义和对顶角的性质, 因为∠AEC和∠DEB是对顶角,∠AEC=∠DEB=120°,又因为 FEAB,∠BEF=90°,所以∠DEF=120°-90°=30°;第二种解法主要利用垂直的定义和邻补角的定义,由∠AEC和∠AED互为邻补角,可得∠AED=60°, 再由FEAB于E,可得∠AEF=90°,则∠DEF=90°-60°=30°.

解:∠DEF=30°.

【小结】本题主要考察我们是否掌握了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有关概念,比如垂直,对顶角,邻补角等.

题型三、互余、互补魅力

【例3】如图3,先找到长方形纸的宽DC的中点E,将∠C过E点折起任意一个角,折痕是EF,再将∠D过E点折起,使DE和CE重合,折痕是GE,请探索下列问题:

(1)∠FEC和∠GEC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2)∠GEF是直角吗?为什么?

(3)在上述折纸图形中,还有哪些互为余角?还有哪些互为补角?

解:(1)由折纸实验,知∠3=∠1,∠4=∠2,而∠1+∠2+∠3+∠4=1800

所以∠1+∠2=900,即∠FEC+∠GEC=900,故∠FEC和∠GEC互为余角.

(2)因为∠GEF=∠1+∠2=900,,所以∠GEF是直角.

(3)∠3和∠4,∠1和∠EFG互为余角,∠AGF和∠DGF、∠CEC和∠DEC互为补角等等(同学们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题型四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证明

【例4】如图,如果∠1=∠2,∠C=∠D,那么∠A=∠F吗?为什么?

【思考与分析】我们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题目.∠2和∠3互为对顶角,∠2=∠3,由∠1=∠2可得∠1=∠3,而∠1和∠3是一对同位角,由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可知BD∥CE,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4=∠C.又因为已知∠C=∠D,我们可以得到∠4=∠D,从而DF∥CA,从而可以推出∠A=∠F.

解:因为∠1=∠2,∠2=∠3,

所以∠1=∠3.

所以BD∥CE.

所以∠4=∠C.

又因为∠C=∠D,

所以∠4=∠D

所以DF∥CA.

所以∠A=∠F.

题型五 利用平行线性质与判定进行运算

【例5】 如图,AB∥CD,若∠2=135°,则么∠1的度数是 ( )

A.30° B.45° C.60° D.75°

【思考与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互为邻补角概念.

解:∠2与∠1的邻补角互为内错角,所以∠1=180°-∠2=45°.

【小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第二,互为补角与互为邻补角的区别.

题型六 学科间的综合

【例7】 已知:如图,∠AOB的两边 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40°.在OB上有一点P,从P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Q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恰好与OB平行,则∠QPB的度数是( )

A.60° B.80° C.100° D.120°

【思考与分析】 观察题目,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PQ与OA的夹角,与QR与OA的夹角相等的原则,可得出∠AQR=∠OQP=∠AOB=40°,借助平角的定义,则∠QPB=80°.

解:B.

【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这是中考命题的热.

题型七 探究性问题

【例8】 观察图1~图5.

(1)如图1,若AB∥CD,则∠B+∠D=∠BED,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反之,若∠B+∠D=∠BED,直线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2)若将点E移至图2所示位置,此时∠B、∠D、∠BED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3)若将E点移至图3所示位置,情况又如何?

(4)在图4中,AB∥CD,∠E+∠G与∠B+∠F+∠D又有何关系?

(5)在图5中,若AB∥CD,又得到什么结论?

分析:要说明(1)的结论成立,若过点E作EF∥AB,则由平行线的特征即可说明;其余几个问题也都可以按照此方法说明.

解:(1)如图1,过点E作EF∥AB,则EF∥CD,∠B=∠BEF.所以∠D=∠DEF,而∠BED=∠BEF+∠DEF,故∠B+∠D=∠E.

反之,若∠B+∠D=∠E,则AB∥CD.

理由:如图1,过点E作EF∥AB,则∠B=∠BEF,又因为∠B+∠D=∠E,所以∠BEF+∠D=∠E.所以∠DEF=∠D,所以EF∥CD,故AB∥CD.

(2)若将点E移至图2所示位置,此时有∠B+∠BED+∠D=360°.理由:过点E作EF∥AB,则∠B+∠BEF=180°.因为AB∥CD,所以EF∥CD.所以∠D+∠DEF=180°,故∠B+∠BED+∠D=360°.

(3)若将E点移至图3所示位置,此时有结论:∠BED+∠D=∠B.

理由:因为AB∥CD,所以∠B=∠BMD,而∠BMD=180°-∠DME=∠D+∠E,故∠E+∠D=∠B.

(4)仿照(1)可以猜想:在图3-4中,若AB∥CD,则有结论:∠E+∠G=∠B+∠F+∠D.

提示:可以分别过点E、F、G作AB的平行线,仿照(1)即可说明.

(5)由(1)和(4)同样可以猜想:在图5中,若AB∥CD,则有结论:∠E1+∠E2+…+∠En=∠B+∠F1+∠F2+…+∠Fn-1+∠D.理由略,可仿照(4)来说明.

说明:处理这类问题一定要从特殊推导出一般,并能大胆地猜想、验证,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